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②

2017年09月05日 17:33:1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卉:过去一年我做了一些微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比如带领孩子们把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改编为现代诗,还出了一本书;比如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鼓励孩子们写循环日记,回顾二十四节气文化,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万物都与节气有关。总之,我希望我的课堂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爱上语文,让语文能力陪伴一生。

  孔金梅:2016年发生了数起校园欺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安徽怀远一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重庆一初中女生被同班5名女生打成10级伤残,江西永新县多人群殴女生等等。校园欺凌一方面给被欺凌的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另一方面滋生了欺凌方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因此对校园欺凌行为必须从源头做好预防。

  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可以改进:一是修改完善法律,保护弱者,给欺凌者以法律震慑。二是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责任人,应尽到监护责任,让孩子知道哪些事不能去做,做的话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四是孩子的成长环境要营造非暴力的场景,如儿童节目需减少暴力镜头等。

  许亮亮:国家这两年特别提倡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比如我们学校花费数百万元建成了STEM实验室(编者注: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首字母的缩写,STEM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应该是目前中学中最好的实验室。这种观念是前瞻性的认识,是很大的进步。而在过去,可能更重视的是高考成绩、竞赛成绩之类。

  王舒成:刚送走的这届高三学生(2017届),完整系统地经历了一次阅读工程,每个人最起码有二十多本书的精读和若干泛读。这是教学生涯的第一次。

  马勇:从个人角度说,是参加了江苏教育频道《最赞老师》节目的录制,有两点感悟:一、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老师性格中的任何突出之处,无论好坏,都会被教育的杠杆作用在学生身上,所以个人修养极其重要,绝非专业过关就可以当老师;二、这可能是群体内部“异质化”程度最高的职业了,卧虎藏龙,千姿百态,他们之间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他们内部隔行如隔山,却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师。所以,这是一个真正神奇的职业。

  王少磊:个人的,就是如果有选择,我可能不想当老师了。因为十年前告诉年轻人的忠告,现在都有点不那么肯定了。一个人,如果知识或者经验,不再能够给后生启发,我想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宏观的,则是201773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是1949年后的第一次,我想这是可以做延伸读解的。

  杨卉:对现代人来说,上网是必备技能,家长不必排斥,与其堵着,不如疏导。关键看上网干嘛。我曾经在班上讨论过这个问题,即便上网浏览信息,也要学会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一种能力,删选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孔金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对孩子们来说是有利有弊。会使用网络是孩子要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我们该帮助孩子建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让孩子能够自主自律地使用网络,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发挥出它的正面作用来。

  网络课堂、远程教学等新方式,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互动,而缺少师生互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也难以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对于网络我们应该合理利用。

  许亮亮:智能手机还是要让学生接触的,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必须了解互联网。但一定要在家长监督下使用,说玩多少时间就玩多少时间,这种自制能力要从小抓起,不能等到大了发现问题了再来纠正。

  如果小的时候,家长扔个手机给孩子玩,孩子就不闹了,等到大了,孩子就会有心理依赖。如果家长发现已经管不了孩子了,那么一定是家长长期不管孩子,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倾注自己爱,孩子已经养成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再跟家长商量了。教育要春风化雨,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全家关注的事。所以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并且父母双方都必须介入,谁也不能缺席。

  王舒成:无法用强力阻止(必然的潮流),需要学校家长共同配合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工具和个人学习的丰富途径。Mooc、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也许不会完全取代成熟的学校教育,但必将改变个人受教育的途径。

  马勇:我们已经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拦孩子上网了,他们已经是属于互联网的一代,强行禁止他们上网,其实是剥夺了他们作为时代公民的基本权利,既会使得他们丧失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也会使他们和同龄群体相处时缺乏共同话题,从而被边缘化,这都是家长需要注意的。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于毫无意义的漫游,一切都在于家长的引导。

  杨卉:特别接地气的问题。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玩游戏的现象,禁止不了。我希望孩子们向父辈了解一下,父母们小时候都玩什么,把以前的游戏跟现在的游戏做一个比对,以前的游戏很多是自己开发出来,很有意思。父母要合理引导,是“会玩”还是创造“会玩的生活”,区别很大。

  孔金梅:其实游戏也是把“双刃剑”,适度的游戏能够娱乐,过度的选择不当的游戏却会伤身。孩子喜欢玩游戏并没有错,只要管理适度,引导得当。学会判断游戏的利弊,不沉迷于游戏,在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同时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许亮亮:可以适当接触,电影、游戏,都是同龄人交流的媒体,如果什么都不懂,跟同龄人也有代沟。当然,也要在家长监督下玩。家庭教育主要解决孩子的自控问题。

  王舒成:不仅不反对,还谨慎地支持。在电脑/手机时代,电子游戏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好的游戏包含了教育的种种可能,完全可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宽容的眼光和全面的取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游戏对未成年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本人曾向学生请教过游戏技法问题,向学生推荐过游戏,共享过游戏存档,这样的过程使我懂得:游戏不仅不可怕,而且很可爱,以此为前提的引导和管理才是有效的。

  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游戏自身的意义,并努力尊奉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习变得和游戏一样有趣,甚至比游戏更有趣,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勇:我不反对学生玩游戏,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假如你指的是小朋友们面对面玩的游戏,我认为多多益善,老师和家长也有责任顺应儿童天性,将知识与技能融入游戏,而不是让孩子顺应我们,整天比较谁在课堂上坐得端正。

  假如你指的是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相比较而言,我不过分反对孩子们玩那些可以从中锻炼敏捷、智慧、胆略甚至仅仅是射击精准度的游戏,因为得到锻炼的是孩子自己;但极为反对那些以战斗升级为目的的游戏,它们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成为时间的巨大杀手,游戏主角抽象地升级,而游戏玩家却在不断地退化,这种游戏是真正的精神鸦片,很多成人都不能免疫其中,何况孩子?呼吁法律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予以关注,加强监管。

  王少磊:当然不反对。孩子的网络游戏,就是他爸的电子游戏,就是他爷爷的田野游戏。游戏是人的天性。如果说需要田野,大人孩子都需要,把自己从各种屏显上经常性地抬起头。我们呼吁师友更多以家庭的名义,在周末花园支起BBQ的炭炉。前提是让我们付得起带花园的房子,以及周末不必送孩子去少年宫。当然游戏的暴力、色情审查是题中之义,不必多言。

  相关链接: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①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