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海归学霸在想些啥?

荔枝网 2016-06-27 07:33

  百年前的海归学霸,是怎样规划自己一生的呢?

  近期将于江苏卫视播出的六集纪录片《致未来书》,就生动展示了这样一位海归学霸的所思所想:他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学校,又赴海外顶尖大学斯坦福深造;然而这份亮瞎眼的履历却并不让他满意,寻寻觅觅中,这个全程开挂的学霸终于找到了他此生最想做的事。

(施滉个人照片)

  24岁,他从清华毕业远赴斯坦福求学

  1917年,17岁的施滉还是一个带着圆框眼镜,略显稚嫩的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1924年,施滉在清华7年的学业顺利结束,他和同学们准备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

  是的你木有听错:大美利坚,斯坦福大学。你在21世纪里翘首期盼的学术圣殿,人家早在一百年前就欣然前往了。

  而当时的施滉,心情似乎没有那么兴奋,反而有些困惑。

  于是,施滉和同学就在出发去往美国前,来到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在那里,施滉进行了一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重要会晤。

  192424日,施滉和同学们在广州的东亚酒店,拜会了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的李大钊。

  李大钊就像一个和蔼友善的兄(ou)长(ba),把这些素昧平生的童鞋们视如知己。他说,留学生要结合中国的情况,学习对人民有用的知识!针对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他还耐心解释了共产主义的理念。

  见到心中的偶像,他还对自己这么亲切,谁能不动容!

  那次相聚对施滉而言,就像一堂生动而充满干货的政治课,又像一场有力的思想启蒙,让他初次感受到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的魅力;于是施滉把和李大钊的这次对话牢记心间,带着一份深深的信念,大胆地前往美国求学。

  

  (施滉在斯坦福大学的合影:第三排左四)

  27岁,他成为赴美留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19273月,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的施滉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不仅如此,施滉还当上了小干部,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的第一任书记。

  次年,施滉在斯坦福取得了历史硕士学位。学霸走到哪里都闪闪发亮,光荣的博士帽已经在向他挥舞激动的帽穗儿了。

  但是,施滉竟然再一次停下了脚步。这一回,他为何犹豫?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施滉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美国学习,取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然后谋得一份好的职位,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另一种,就是回国参加革命斗争。

  当前方是异国的康庄坦途,回首是祖国的存亡未卜……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施滉选择了后者。

  几经辗转,他毅然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而此时,国内革命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34岁,他和女儿见了两次面后永别

  1931年,在香港海员工会工作的施滉与同为共产党员的妻子罗静宜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信给外面的同志说:“敌人用尽种种办法对我威逼利诱,但只要我们坚定,最后敌人总是没有办法的。”

  无法想象得有多强大的信念才能支撑他说出这番话来?

  经中共广东省委奋力营救,施滉总算出狱了。此后,施滉转到北方做工人运动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他用自己的热情与理智的光芒影响着周围的小伙伴们;但紧张的工作和险恶的环境却令施滉无法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奋斗于革命事业的施滉,一生当中只见过女儿两次。在纪录片《致未来书》中,施滉的女儿施琦生回忆了她和父亲两次见面的细节:

  (施滉的女儿施琦生)

  1933年冬天,施滉与其他13位同志在北平艺专开会时,突遭国民党军警包围,不幸被捕。次年初,他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4岁。

  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着一大批和施滉一样当年手握着海外知名高校offer的学霸,他们放弃了异国他乡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国,投身革命,纵然慷慨赴死也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究竟是怎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在《致未来书》系列纪录片里,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纪录片寻访这些烈士故事的过程当中,探索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例如含有施滉年轻时期照片的斯坦福大学1928年毕业生纪念册,当年德国警察逮捕朱德和许包野等留德学生的逮捕名单,其中有些甚至首次与观众见面。

  纪录片将于近期在江苏卫视播出;届时,您还可以通过登录荔枝网(JSTV.COM)或者下载“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点播相关内容观看。

  了解更多雨花英烈人物故事请点击: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黄励:在监狱中策反牢房看守是种怎样的体验?

  朱克靖:国民党几次策反都没有成功的黄埔军人

  谭寿林:他错过了女儿的一生,错过了妻子的余生

  冷少农:法学才俊是如何变身特工的?

  (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