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中国声|远望号:40余年万里海天牧星揽箭 刷新大洋上的“中国名片”

2019年10月16日 12:26:2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记者/祝亦楠、高超、王煦之 视频/赵姗姗 摄像/吴潮洲)

  如果留意航天发射新闻,“远望X号”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一个航天发射任务中,这个神秘的名字背后,到底是什么?故事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1977年8月上海我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顺利建成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了国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40多年来,被誉为海上科学城”的远望号测量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相继建成的“远望七子”个个都是“千里眼”“顺风耳”,截至远望7号已是世界顶级水平,犁波耕浪间创造了一项项海上测控奇迹,取得了海上测控成功率100%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荔枝新闻记者前往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走近海上牧星人,倾听海上科学城里的追星族”触摸大海星辰的故事。

1.
从陆地走向深蓝 蹈海探天之路开头难

  任何一个火箭和航天器飞到哪里,状态如何?下一步要去哪里,怎么去?都离不了航天测控。

  在火箭发射阶段,尚可依靠地面测控站保持地面与火箭的有效通讯,但火箭大概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把航天器送入太空,早就远离大陆飞到海上,航天器运动速度高达7.8千米/秒,声速20倍以上,这该如何精准“捕获”它?机会稍纵即逝

  建设海上可移动测控站的意义,不言自明。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卫星。此时,仅靠我国本土测控网已不能满足飞行试验要求。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面积70%的辽阔海洋,“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方案被正式提上日程,命名为718工程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建设海上可移动测控站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不是把地面测控仪器“一股脑”组装到船上。船只在海上的晃动会对仪器设备准确指向目标造成很大影响;各个系统高度集成,各系统间,尤其是雷达设备之间存在干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老一辈测控人白天搞建设、晚上抓攻关,昏暗的油灯下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木桌上堆满了演算的图纸……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全国十几个部委、24个省市、1180个单位共几十万人的通力合作下,代表我国造船、电子工业和航天事业发展水平的两艘测量船,于1977年8月、10月在江南造船厂先后建成下水。得名于叶剑英所创、毛泽东手书的七律诗《远望》,远望由此诞生


  1980年5月1日,一声汽笛响彻江畔,远望1号、2号和国家海洋局的16艘舰船、4架直升机组成海上测量船编队,奔赴远离本土8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预定试验海域,圆满完成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跟踪测量任务

  这是迈向深蓝的首次出征。自此而始,中国的远洋航天测量船队走出了国门,一颗颗“中国星”也在寰宇间占有了一席之地。

2.
“在大海上搞航天测控,就是在风口浪尖跳舞”

   很多人认为大海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然而,万吨巨轮在大海中就如一叶扁舟上下升沉

  陈升武,山东蓬莱人,自2008年踏上远望5号从事船舶动力保障工作,如今已经是第11个年头。

  “特别平静时候,海面就像一面镜子,船开过去,在水里破开一道波浪,徐徐前进,那种感觉真是特别好。”一如大家所向往的,看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陈升武最念念不忘的还是赤道附近的海。

  风暴特别大的时候,左右摇能达到十几度,在床上躺着睡觉根本躺不住。”可更多的海上记忆是风暴里的寝食难安。

  海水涌动、船体摆动、天线晃动、目标移动,如此环境下进行航天测控,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5号测量船测控系统负责人顾国祥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好比行进中的坦克打移动靶,靶靶要十环,不能有分毫偏差”。没任何可以支撑的数据来引导,这一切完全靠岗位的设备操作手,通过不断地搜索、精确地跟踪,一点一点地找到目标,对它进行捕获。

  尽管如此,远望号船队从未令人失望过,海上测控成功率达100%。

  1984年到1991年间

  东方红二号卫星7次飞向天际,测量船的遥测距离从最初的4000公里提高到了4万公里,远望人攻克利用短弧段测量数据进行轨道计算的难关,实现了从火箭测量到卫星测量的跨越。

  1991年12月28日

  东方红二号甲实用型卫星因运载火箭故障,未能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远望2号临危受命,经过40多个小时连续海上机动搜索“迷途”卫星,最终将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000多公里抬高到3万多公里,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

  1997年6月

  远望2号船准确对风云二号卫星实施姿态章动联合控制,标志着远望号船队成功实现了从单一测量到综合测控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系列属于自主章控卫星,简单来说,这个卫星就好似一个自己旋转的陀螺,章动角不在预订值范围内,就会发生偏动或停止转动。“远望2号”的作用就是实时监测它的姿态。

  1999年11月

  4艘远望号船为神舟一号在大洋接力护送飞船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实现了从卫星测控到载人航天器测控通信的跨越。

  2007年以来

  远望号船队攻克大偏心率轨道定轨、地月转移和环月轨道预报等关键技术,为“嫦娥”飞天护航,实现了从地球轨道测控到月球轨道测控的跨越。

  2010年3月5日

  远望五号船首次采用非相干扩频模式圆满完成“一箭多星”测控任务,从单目标测控到多目标测控的跨越。

  ……

  傲人成绩不胜枚举,这背后不仅仅是远望人追踪世界技术前沿地创新超越,也是一代代测控人的传承和坚守。

3.
不问归期,祖国的需要就是“牧星人”的选择

  很少有份工作像航天测控这样,一年365天能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一年四季被浓缩为夏、冬两季。

  顾国祥回忆,作为远望号的特点,海上过年是常态,在他12年的工作时间里,赶上了4到5回。“2015年年底,一个航程出去,一干就是156天。紧跟着2016年,又干了一次136天,那一年总共出去了256天。”

  想家想父母、孩子,当然也有媳妇”,眼前这个征服大海的硬汉满脸柔情说道。对于大多数远望人来说,任务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苦都能克服忍受,但是和家人团聚往往是一种幸福的奢望。

  “刚成家的时候媳妇不能理解,柴米油盐中难免生出诸多琐碎事,抱怨是常有的事。”“每次女儿跟妈妈说起别的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了,感觉不经意间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不善表达感情的陈升武总是把这份思念和愧疚藏在心底。

  但对这些“追星人”来说,能够在万里航行中亲手守护一颗卫星成功升天,能够在一线亲眼见证我们离蹈海探天工程的伟大梦想又近一步,付出再多也值得。

  顾国祥跟荔枝新闻记者聊起向老一辈测控人请教专业的事情,老爷子七八十岁了,手已是颤颤巍巍,一说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人二话不说就是干。“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无数次巨浪翻腾中为我国航天事业拼搏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顾国祥说。

  从远望1号到远望7号,以及远望家族职能拓展后加入的首款火箭运输船远望21号、远望22号,一艘艘巨轮常年航行在辽阔的海疆,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发展屡建功勋,在大洋深处奏响了一曲曲海天交响。
  如今,远望号任务海域分布越来越广,航渡时间越来越长,任务频度越来越高。远望家属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神舟’‘嫦娥’‘天宫’……每次发射都是国家的骄傲,能使上一份力,也是我们的骄傲。”

  想听更多【70年·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声音>>
  70年·中国声 | 阿里巴巴:大刀阔斧与“守好井盖” 成就数字经济下的中国体温

  70年·中国声|从“中国硅谷”到“世界中关村”,未来已来

  70年·中国声|“神威·太湖之光”:超算人的“新盘算”

  70年·中国声| “小岗红”里看中国 “农村改革第一村”四十不惑

  70年·中国声|塞罕坝守望者:三代人,半个多世纪 写就一片绿洲传奇

  70年·中国声 |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走出跨境物流运输“新丝路”

  (“70年,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声音”网络主题采访系列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荔枝新闻、我苏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拒绝任何形式删改,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