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有话说】《我们正年轻》第一季收官!奋斗的脚步永不止歇

2018年10月08日 08:58:2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追“剧”追了16天,被16个人物故事感动、激励,被元气满满的正能量陪伴度过了国庆假期……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重磅出品系列人物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一季)》于10月6日晚完美收官!>>>点击进入专题

  16位主人公,他们的专业领域从守护传统文化到引领智能制造;他们的奋斗足迹跨越了高原之巅与大山深处;他们热诚的目光覆盖了宇宙星空和乡野田园……尽管每集微纪录片只有短短10分钟,但在这16集160分钟里,浓缩了来自各个行业的16个普通人无悔的青春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奋斗历程。

  纪录片播出后,网友热议纷纷,为这些改革开放的奉献者、开拓者、传承者点赞,为蓬勃昂扬的中国力量而自豪:

  而镜头后的编导们,与16位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交流,从初次见面到相互熟识,从旁观记录到主观体验,他们的心灵被一次次触动,认知被一次次刷新,固有的成见被一次次打破。他们攒了一肚子的真心话想要与网友和观众分享。

  让我们跟随编导的感悟与随想,重温这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纪录片吧:

  编导手记>>>

   “敦煌人”的心里有一份虔诚,更有一份骄傲

  (作者杜珺,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八集《敦煌数字画师》编导)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敦煌人”的心里,有一份虔诚,有一念执着,有一种胆量,更有一份骄傲。或许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说,敦煌的衰老“只能延缓,不能逆转”,或许俞天秀退休的时候也不一定能见到“数字化”工作的完成,但有一份激情将在下一段相遇中延续。

  光阴荏苒,这里的青春永不褪色。>>>点击查看全文

  传承昆曲,是一个民族对于美的忠诚守护

  (作者徐媛,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九集《“巾生”有戏》编导)

  施夏明身上最打动我的,是他作为80后新生代演员,对于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执着坚守。

  我想,我们都要向施夏明这样的昆曲新生代演员说一声感谢,同时要向昆曲的老一辈艺人致敬,感谢他们守住了这个来自600年前的天籁之音,这是一个民族对于美的念念不忘与忠诚守护。>>>点击查看全文

  希望大家能喜欢九妹多一点、久一点

  (作者余雯,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十一集《这个网红不一般》编导)

  提到九妹,我脑海里就会蹦出三个关键词:魔性的笑声、吃不完的水果,以及不一般的网红。这三个关键词,最终让我选择了用“直播形式”来展示她的故事——让九妹自己对着镜头和大家说出自己的故事。这很真实、很朴实,也符合九妹的性格。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一个农民每天拍点日常生活,怎么会成为网红,还有那么多粉丝?直到见到九妹本人,我才明白。这是一个笑容很温暖的农民,是一个在生活中寻找欢乐的农民,是一个自强不息、努力生活的农民。

  我们都希望大家能喜欢九妹多一点、久一点。>>>点击查看全文

  无数平凡人用自己的青春、智慧造就了伟大的时代

  (作者高巍,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五集《海上造桥人》编导)

  6天, 是我们在潘胜平生活工作的海上平台拍摄的时间;10分钟,这部记录潘胜平六天生活工作片子的时长。而平潭跨海大桥工期,是十年。

  上万名像潘胜平一样的普通建设者们,用青春、用汗水谱写的中国建设的伟大工程。他们需要我们去铭记,去记录。如同中国改革走过的四十年,正是无数个潘胜平这样的平凡人用自己的青春、智慧造就了伟大的时代。>>>点击查看全文

  新材料的研发,需要几代人的热忱与坚守

  (作者何佳,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七集《石墨烯守望者》编导)

  新材料的研发通常面临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等问题,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磨得一剑”,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若想取得成功,往往要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坚守和积累。

  在诸多得高新技术领域,如果关键材料不能够实现国产化,我们很难从一个科技大国变成一个科技强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一批这样的人甘愿为你我负重前行,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奋斗和付出中甘之如饴。科学技术看上去是冰冷的,科研工作者们的“热忱”却给予了它“体温”,使之变得“可爱”起来。>>>点击查看全文


  《我们正年轻(第一季)》已经告一段落,年轻的奋斗故事却不会停歇。

  关注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我们正年轻》未完待续>>

(荔枝新闻专稿 编辑/马腾达)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