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 | 传承昆曲,是一个民族对于美的忠诚守护

2018年10月05日 16:35:2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徐媛

  (作者徐媛,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编导,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九集《“巾生”有戏》编导;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九集《“巾生”有戏——施夏明》完整视频

       

   初见施夏明,并不是因为要做这部片子,而是有一次和朋友去紫金大戏院观看昆剧《醉心花》南京站的演出,施夏明是主演之一。那时候,我看到的是舞台上的施夏明,戏中的施夏明。无论扮相还是唱腔,甚是惊艳,仿佛他不是别人,就是那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才子。后来在朝天宫兰苑剧场第一次见到素颜的他,我有点愣神:梳着莫西干头、带着黑色发带,一身素色穿着,配上精致的五官,完全是潮男即视感。

  那么问题来了,一部10分钟的微纪录片,我到底要从哪个角度切入、展现施夏明的哪一面呢?有些纠结。在经过预沟通、前期采访、数次跟拍后,我逐渐明确了片子的主题。眉目怎样传情固然重要,袖里多少乾坤固然神秘,但它们都不是我想表达的核心,施夏明身上最打动我的,是他作为80后新生代演员,对于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执着坚守。这份坚守背后,是他对昆曲无比深沉的热爱。

  讲几个片子以外的细节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施夏明是一位摄影发烧友,他的摄影无论色彩、用光、构图,还是构思,都堪称专业、精妙。更可贵的是,他的大部分摄影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舞台背后的昆曲人。他说,要为后来人保存昆曲的一份珍贵影像,一份追忆。还有一次看他排练,我注意到他在舞台下方、观众席中间架起一个Gopro(运动摄像机)。原来,他经常把自己排练的画面录制下来,一是方便自己回去反复研究,揣摩细节,自我修正;二来也可以把视频发给老师,请老师提提意见,师徒二人共同打磨。

  拍摄昆剧《白罗衫》演出,从后台化妆开始,一直到临登台,施夏明始终不苟言笑、沉默寡言,我想他是在让自己沉浸入角色,那心无旁骛的样子仿佛在告诉我们:戏比天大。终了谢幕时,施夏明的眼里还噙着泪花,表情庄重,仿佛完全没有从剧中抽离出来(《白罗衫》不同于以往的才子佳人戏,它是一出悲剧,戏剧张力非常高)。这时候,他的儿子上台给他献花,他的脸上才有点儿“破涕为笑”的神情。那一瞬间,我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剧中人、还是剧外人,内心充满感动。

  我想,我们都要向施夏明这样的昆曲新生代演员说一声感谢,同时要向昆曲的老一辈艺人致敬,感谢他们守住了这个来自600年前的天籁之音,这是一个民族对于美的念念不忘与忠诚守护。最后,祝福大美昆曲,生生不息永流传!

  ▼回看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九集▼

  “巾生”有戏——施夏明 | 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