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 | “敦煌人”的心里有一份虔诚,更有一份骄傲

2018年10月05日 15:53:3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杜珺

  (作者杜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编导,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八集《敦煌数字画师》编导;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八集《敦煌数字画师——俞天秀》完整视频

  命运的相遇

  第一次到敦煌,并不顺利。一场20年不遇的沙尘暴让即将降落敦煌的飞机不得不返航。这或许又是一种缘分,让我以最直观的方式体会到了莫高窟保护的必要与紧迫。这份紧迫感,是俞天秀在敦煌一待12年的原因之一,是他工作的意义,也成为了这部短片的开篇。

  之后在敦煌的一周,焦虑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可以从“数字化”的新视角切入,去重新发掘这座千年遗存;焦虑的是,个人、团队与宏大的背景之间,要如何在10分钟的篇幅内取舍、勾连或平衡?俞天秀的一句话解开了这个困惑。他说,全国有那么多计算专业可以就业的地方,最后来到了敦煌,是一种缘分。这里,见证了千年佛窟与几代“敦煌人”命运的相遇,个人与磅礴的历史交融在了一起,无法分割。莫高窟给予“敦煌人”无尽的文化养分,“敦煌人”则用尽心力保护与传播,一代又一代。而俞天秀参与“数字敦煌”项目,就是新的时代与技术条件下,又一场奇妙的相遇。我希望能将这种交融、交织呈现出来,因此我们把采访放在了莫高窟的复制洞窟内。

  在俞天秀的办公桌上,放着有女儿照片的定制年历,他背后的书橱里陈列着计算机编程、佛窟研究的相关书籍,书橱门上贴着的是女儿的画。这应该就是“敦煌数字画师”独有的工作生活写照。我们在节目中穿插了俞天秀为女儿朗读《九色鹿本生故事》的片段,当他说出第一句,“本故事讲给麦子”时,我觉得自己心里的那则壁画故事苏醒了。

  而在这10分钟的背后,还有他对技术的更多创新应用,有他们团队与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接待部等的深度合作,有他在这里收获的爱情;还有在洞窟内长时间工作的枯燥和冰冷,有生活环境的不易,也有他对这片寂寥从不适应到喜欢的转变。拍摄期间,我们每天一早从敦煌市区出发前往莫高窟,像“敦煌人”一样去“上班”。渐渐地,我明白了他们为何称之为“上山”:三十分钟的车程,两边是无边际的戈壁荒漠,逐渐远离城市喧嚣,沿途还能看见当年取水用的深井兀自立在天地之间。俞天秀告诉我,这么多年下来,看着这片土地的感觉,从孤独变成了心安。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敦煌人”的心里,有一份虔诚,有一念执着,有一种胆量,更有一份骄傲。或许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说,敦煌的衰老“只能延缓,不能逆转”,或许俞天秀退休的时候也不一定能见到“数字化”工作的完成,但有一份激情将在下一段相遇中延续。

  光阴荏苒,这里的青春永不褪色。

  播出之后

  片子播出之后,敦煌研究院院办发来消息,“感谢弘扬敦煌文化和敦煌精神”。我想说,是我有幸,能接触到这样一群专注、活力的“敦煌人”。

  俞天秀说,他也看了这个系列微纪录的其他片子,他说:“这个片子让更多的年轻人除了游戏、明星、娱乐之类的,懂得还有很多行业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对于正在制作《我们正年轻》第二季的我们来说,这大约是最好的激励了。

  ▼回看系列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第八集▼

  俞天秀——敦煌数字画师 | 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