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今日进入第四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期“荔枝融评盛会”,集结多家主流媒体观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重点解读。
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这首先基于过去五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逻辑起点。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诞生?》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细心的人会发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过去5年我们党政党能力变化的表述,创造力的增强被置于首位。创造力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论思维对治国理政的支撑作用,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如今,从“八个明确”的深刻内容,到“十四条坚持”的具体方略,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彰显了我们党的伟大创造力。
——摘自《人民日报》《新思想,改变中国的伟力——新思想引领新征程②》
马克思主义是跨越时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自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拿来,用这个锐利的武器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中国社会的革命,指导中国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真理要有“四海形态”,要有“时代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和“新时代形态”。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这个根本问题具体化为我们如何认识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摘自新华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讲,要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拿到今天来。这是因为:一种新的思想理论要想在一个社会生根发芽,成为这个社会最真实、最可靠、最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能深入他们心中的思想理论,一定要跟这个社会的文化之脉接续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风格,中华文明的风格。我们今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很大的认同。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背后,就是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新时代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得来的。
——摘自新华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鲜明风格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对发展阶段的新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中国共产党人要适时进行工作重点和发展战略的转移,中国社会的战略部署也要相应调整,就是战略新判断——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把当年“三步走”的二O五O年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到了二O三五年。从二O三五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过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要求后,又加了“美丽”,现代化内容更加全面;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改,境界全变。这一切支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的重大创新,让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支柱尤为扎实。
——摘自新华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丰硕成果,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所带来的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家都看得到、摸得着。从报告赢得的71次掌声中,能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觉悟和心领神会。这一切的定盘星和主心骨,均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这个定盘星和主心骨,“两个一百年”蓝图必然实现。中国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更加豪迈的情怀,以更加矫健的步履,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时代。
——摘自人民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阔步 前进》
荔枝新闻综合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李晋文 设计/吴倩)
荔枝融评盛会(一):党的十九大将以崭新姿态开辟新篇章
荔枝融评盛会(二):对时代的判断和精确可操作的细节构成报告鲜明特点
荔枝融评盛会(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