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余恨
(作者肖余恨,“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知名时评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间,踽踽独行。
历史、现实、未来,是一条不可逆的时间之轴。
不管是悲情的风、激越的雨,还是彪悍的雷、熠熠的闪电,都改变不了时间的节奏。
转眼又是一年。12月13日,在如常响起的警报声中,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忍直视的痛史,每次触摸,都是一次折磨。南京大屠杀这一反人类的恶行,带给中国人的是无尽的屈辱和深深的创痛。每次抚摸,结痂的创口都会流血,每次回望,再冷静的眼里都会冒火。
悲情,似乎一直是这个特殊日子的主宰。累累白骨,伴以断续的枪声和放纵的狞笑,频频地从历史中突围而来,刺激着人们的心绪。纵然时间有平复一切创伤的伟力,可那种刻骨铭心的巨创,却在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呼啸而来,隐隐作痛。历史告诉我们,泪水浇不开和平之花;现实也告诉我们,和平只能靠捍卫,而不是祈求。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告诉我们: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日本主流舆论竟至今拒不承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只知纪念珍珠港事件的遇难者,而对其先辈在中国犯下的深重罪行选择性忽略,表现出一副只信服强权的嘴脸。西哲桑塔亚云: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日本似乎淡忘了那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甚至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灾难性后果,以安倍为首的日本政府,正在谋求所谓的“正常化”国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2月10日上午,中国空军飞机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日本自卫队出动1批2架F-15战斗机对中方飞机实施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危害中方飞机和人员安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如此不专业的行为,极易造成误判甚至擦枪走火。这再次提醒我们,战争从来就不以善良的意志为转移,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和平却并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善良之花必然结成的果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就带有了更为宏阔和深邃的意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建筑色调都是灰色、黑色,突出的是战争、悲伤、哀悼,而三期的胜利广场是绿色的、胜利之墙是红色的,色彩丰富了许多,这些元素突出了“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围绕着胜利广场一圈的是铁红色的“胜利之墙”,上面镌刻着为抗战胜利做出伟大贡献的英烈之名。而在“胜利之墙”最前面“7”字形的标志物上,是火炬台,上面设置火炬。这种设计,赋予纪念一种昂扬的基调。
以国家之名,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公祭,就是点燃一支火炬。
这支火炬,让我们能够时时回望历史。从历史的苦难中汲取教训和力量。忘战必危,绝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
这支火炬,让我们能够清醒审视当下。在标注民族记忆的同时,凝聚共识,蕴育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能战方能止战,只有强大自已,才能拥抱和平。
这支火炬,让我们能够乐观展望未来。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强军梦,这支火炬,就是烛照中国人砥砺前行,走好民族复兴之路的照明弹。
历史是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练书。对历史知之不深,一个民族也必将行之不远。但一味地沉湎于苦难之中,也很难锻造一段属于未来的辉煌。国家公祭,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的审视,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在这样的庄严的仪式中,我们凝聚共识,为民族腾飞的关键一跃积蓄力量!
国家公祭,为我们点亮了一支火炬,那就让我们高擎着这支意味深远的火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吧!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