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心怀感恩,即使是在最伤痛的时刻|荔枝时评

2016年12月13日 13:03: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严海建

  (作者严海建,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战争与社会记忆、日本乙丙级战犯审判研究;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一条充满温度的消息受到各大媒体和民众的关注。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隆重举行仪式,向六位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南京民众、记录日军暴行的国际友人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亲手将和平纪念章颁发到他们的后人手中,并对这六位国际友人永载史册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他们是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原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人员、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原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原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克利福德•特里默,原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理查德•布莱笛,原德国驻华大使馆外交官乔治•罗森。

  是的,中国人民从未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们。即使是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样伤痛的时刻,我们仍然心怀感恩。

  193712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这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黑暗时刻,国际人士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对于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种光明和希望。他们对日军暴行的制止和对中国难民的救助,充分显示了血腥战争中人性至善的一面可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信仰、政治立场、职业身份各异,但在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提供帮助这一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共识和一致的行动,这是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历史中始终能让人感受到人性光辉与温暖的地方,正是这样的存在使得那段历史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漆黑一片

  这段历史,中国人民铭记在心。

  1938年,拉贝回国后不久就被秘密警察逮捕。晚年更是贫病交加,一度生存艰难。1948年初,拉贝的遭遇传到南京。南京市参议会和市政府立刻组成救助拉贝的劝募委员会,很快募集到1亿元法币,购买美金2000元,辗转汇至拉贝手中,感谢他当初的义举,并邀请他回中国安度晚年。

  建国后,这段历史虽然一度被尘封,但并没有被遗忘。199612月,《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茵· 哈特夫人公诸于世。随后,《魏特琳日记》面世。国内学者对于南京大屠杀期间西方友人的善举开始集中的、大量的研究,一大批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帮助也开始为世人所熟知。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感激之情。

  2006年,在拉贝故居的原址建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并免费对公众开放。2013年,拉贝旧居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910月,拉贝被评选为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十大国际友人”。

  2015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创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以曾经在南京的西方亲历者、侵华日军老兵、日本普通民众及历史学者为视角,利用大量亲历者的原始资料和珍贵历史文献档案还原历史,全面反映了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帮助,将他们的善意铭刻史册,永传后世!

  今天,江苏庄重举行仪式,向六位国际友人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再次向世界表明即使是在最伤痛的时刻,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国际友人直面残暴时的无畏义举。南京人民、江苏人民、中国人民将铭记他们的善良和正义。

  也再次向世界呼吁:南京大屠杀不是中国人独自遭遇的劫难,而且是全人类的梦厣和耻辱。在这个意义上,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无所谓国籍、当事与局外之分,只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暴虐之别。让我们再次呼唤正义、共筑和平。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