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在身边】江苏多地“重启”老地名 激活历史记忆,承载文化基因

2022年10月19日 10:09:00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的麒麟门、沧波门,苏州的久泳乡,镇江的铁瓮城……近年来,人们频频听到老地名“重启”的消息。近日,民政部确定70个县(市、区)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江苏有南京市江宁区、溧阳市、苏州市吴中区和淮安市淮安区入选。保护老地名的背后,其实是乡愁的寄托和城市“软更新”的提升。

  【激活历史记忆 南京小西湖要让“湖”回归了 】

  南京小西湖,因为明清历史风貌和时尚潮流文化的混搭,成为南京的网红打卡地。但是很多人会奇怪,这里名叫“小西湖”,为啥却不见湖。其实在明代,有一位名士徐霖曾在此筑“快园”,园中有池塘,就叫“小西湖”。随着历史的变迁,园林被荒废,池塘被填平,后来成为了街巷。虽然“小西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个地名却被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目前,小西湖正在进行城市更新。记者所在的北侧地块将复建历史上的“快园”,这项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届时将打造一处有水有亭的景观。这就意味着,小西湖真的要有“湖”了。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陶卓民等研究者发现,南京老城南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但消亡强度也最大。截至2015年底,南京消失的街巷地名中,原白下区占33.6%,秦淮区占31.6%。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越来越多像小西湖这样的老地名,正进行着空间实体和名字的双重恢复。比如: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门前路名“久泳西路”,就取自“久泳乡”这个存续了近1000年的地名。而镇江也将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瓮城遗址”的一条道路命名为“铁瓮城路”,把老地名融入现代城市。

  陶卓民教授说,地名是一个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历史的记忆,特别是现在要记得住乡愁。很多地名承载了很多的文化的基因,所以还是要恢复或者保护老地名。

  【“深化乡村地名服务”全国试点 江苏四地入选】

  近日,民政部确定70个县(市、区)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江苏有南京市江宁区、溧阳市、苏州市吴中区和淮安市淮安区入选。民政部门联合城市规划、建设等多部门,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赋予老地名新的意义。

  在苏州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记者来到“林渡暖村”,脚下的这条路名为田居路,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路如其名,走在这里确实能够看到田园好风光,附近一大片即将成熟的水稻,正慢慢变向金黄,站在路边甚至还能闻到稻香。

  “林渡暖村”不仅“重启”了多个老地名,还结合各种农事体验项目,转身成为新晋的田园风情网红村。

  苏州吴中区民政局专项事务科科长刘赟说,这些道路的名称都是富含了一些当地的地名文化,也有深厚的底蕴,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记住乡愁;想借助这样的平台,能够更好把地名文化进行传承和宣传,助力乡村振兴。

  常州溧阳也是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天目湖镇的桂林村,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文学家汪藻曾访友至此,见五峰挺立,桂树成林,于是得名“桂林村”。当地在充分挖掘地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22.31平方公里的村庄里,已经建成特色精品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等120多家,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等称号。

  常州天目湖镇桂林村党总支书记许浩生说,打造“桂林山水茶,青春不夜村”品牌,走“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全景全时全龄”共享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专家表示,保护老地名是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推动城市“软更新”的重要抓手。目前,对具有重要传承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江苏正在实施信息化保护,建立数据库。全省13个设区市都出台了地名管理办法或管理规定,相继从法律层面提出对历史地名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展示老地名的文化内涵、历史遗存等方式,让老地名真正“活”起来。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黎明 颜斌 苏州台 常州台 编辑/胡超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