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主持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列席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的3位全国人大代表、14位省人大代表参加座谈。列席座谈中,有4位代表来自教育界,随着 “双减”政策落地,教育如何回归本位成了现场热烈讨论的话题。
“双减”是广大家长、孩子在这个新学期收到的“大礼包”。但“双减”之后,目前一些家长还有焦虑和担心。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李鸿彬认为,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可能不对孩子花功夫,但怎么花、花在哪,还需要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议人大做一些调研,制订出更有效的‘社会托底和限高’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省人大代表、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中方校长沈茂德认为,无论是“双减”、还是中考、高考改革,方向无疑都是正确的,但眼下有很多准备不足,以课后延时服务为例,沈茂德认为,课后延时服务仅仅把孩子留下来完成作业,或者是托管,还是不够的,而应该开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关键能力发展的延展课程,但很多公办学校在师资、场地方面缺乏资源。教育改革是全社会的事,不能只靠教育部门。
李鸿彬代表提出,在前段时间的疫情防控阶段,中小学校成了主要的场所,广大教师也成了现场志愿者的主力军,可以说这就是他们日常工作辛苦与敬业的模样,在对广大教师提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求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同时,几位代表还不约而同地提出,应关注教师队伍的幸福状态。“只有教师幸福了,才能有幸福的学生,”省人大代表、宿迁市洋河新区王园小学副校长姚芳提出,“就课后延时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不同、政策不完整,比如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教师的付出如果不能被一视同仁地看待,将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来自高校的代表、中国矿业大学校妇女委员主任夏军武也提出,高校里提出“破五唯”,但破了之后,立什么?眼下各个高校还在摸索,没有了明确的如论文、职称等客观标准,如何考量人才?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刘正则 摄影/于同化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