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元,于2021年5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周岁。
王元,1930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经陈建功、苏步青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跟随华罗庚研究数论,曾任数学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元师从华罗庚,是中国最早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俗称“1+1”命题)的学者,并与陈景润、潘承洞一起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了张寿武等国际著名数学家。
王元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是中国在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他与华罗庚一起开拓了高维数值积分的研究方向并创造了“华-王方法”。他在代数数域上的丢番图分析以及数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成果。 作为华罗庚的学生,王元曾感慨:“师从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不下百人,但最终获世界数学界认可的人物,不过五六人。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记者从扬州中学校友会了解到,王元于1942年至1945年就读于扬州中学抗战期间在重庆所办的国立二中。目前在扬州中学院士广场,东面的第二座院士浮雕墙就有王元院士的浮雕像。 根据扬州中学校史研究者李友仁整理的资料显示,1942年,王元考入了当时的国立二中,这所学校由扬州中学西迁四川后改名而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元曾谈到正是得益于这样宽松的环境,精力旺盛的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课外,学了很多人文的东西。 王元喜欢看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别人拉二胡,王元动了心,抓紧时间苦练。后来,他又喜欢上画画和游泳。王元快上高二时,全家搬到了南京,那时漂洋过海传来的文艺电影开始吸引王元的目光,《魂断蓝桥》《飘》《卡萨布兰卡》《哈姆雷特》……那段时间,他每周必看一场。 整个中学时期,王元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中等水平,“50名同学,一直排在20名左右”。但对于那段远逝的年少岁月,王元坦言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认为中学那样学习是正确的,不需要门门考5分(当时考试满分为5分)。” 高考后他走进了浙江英士大学数学系。王元19岁那年,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老一辈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均在该校执教多年。
(来源:光明日报 扬州晚报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