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苏段有两个江豚自然保护区,分别在南京和镇江。我们监测发现,2020年保护区内的江豚DNA明显高于2018年,南京江豚保护区的江豚DNA高于镇江江豚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江豚DNA也明显高于保护区外。”近日,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中,该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手握两张照片,向记者展示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这一缩影。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江苏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续利用,并将在长江流域开展长江江豚等重点水生生物监测,在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长荡湖等其他重要水体利用eDNA技术同步开展重点水生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好不好,水质好不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参照。”朱德明介绍,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的江豚已经成为濒危物种,为盘点江豚“家谱”,他们在南京江豚保护区和镇江江豚保护区,采集水体,捕捉、分析江豚的DNA,结果发现上述喜人走势。
朱德明说,近年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加强科研投入,并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全面调查。
根据2017—2019年的调查,目前江苏共记录有省内物种数4588种,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其中东方白鹳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江苏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多地记录到金雕、苍鹰、豹猫等顶级掠食者,以及水蕨、马口鱼种群、虎纹蛙等物种的出现。
在《意见》中,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部署,“十四五”期间,将提高生物多样性基础保护能力,深化本底调查,构建观测网络,明确重点保护对象。
其中,将摸清长江江豚、宝华玉兰、勺嘴鹬、中华虎凤蝶等省内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趋势、分布差异、栖息生境等现状,评估并分析珍稀濒危物种受威胁程度,建立重点保护物种的环境DNA监测数据库,形成物种红色名录清单。
“十四五”期间,江苏还将建立生态环境改善“指示性物种清单”。要对淡水流域、低山丘陵、沿海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具有指示性的物种或类群进行评估和分析,建立蝴蝶对于农田生态系统、鸟类对于湿地滩涂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对于湖泊河流淡水生态系统等重要物种类群与环境之间的响应机制,形成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清单。
“我们也要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重点实验室及科研人才团队,推进对省环保科研课题科技成果与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质量评价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加大对遗传资源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力度。”朱德明说。
盐城滨海湿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成员,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盐城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张美兰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紧抓科技支撑建设,推动自然生态保护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我国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同时,“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目标也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机遇。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院院长助理芦昱表示,“十四五”期间,科研团队将尝试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筛选高固碳特性的造林绿化树种,建设生态固碳公益林。同时建设水下森林和海洋森林,在提升淡水和海洋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固碳。还将尝试建设全省风电风机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在候鸟迁徙期根据鸟群的迁飞路线和实时位置精准调控不同区域的风机停机和开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