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肖迪
近日,《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是第一份由国家主流媒体发布的第三方营商环境权威报告。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优质的营商环境正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倍加青睐的“投资高地”,成为衡量地方发展潜力的“基本分”,成为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要彰显顾客至上,从“此地我做主”转变为“服务你评价”。当好企业的“娘家人”,首先要转变角色定位,摒弃“甩手掌柜”的慵懒作风,用心争取市场主体的“五星好评”。把“麻烦”留给自己。倡导“首办负责制”和限期反馈全覆盖,坚决拆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压紧压实首接首转责任、督查督办责任、领导包挂责任,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交代。把“评价”留给企业。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要对各类政务机构和平台提供的政务服务实施“好差评”,把考核的指挥棒从上级主管部门手里交到服务对象手里。对评价高的,要挂红旗、点点赞;对评价低的,要挂红牌、红红脸;对得差评的,要快接、快转、快调、快处、快反馈,当好手勤、脚快、脑瓜灵的“店小二”。
营商环境要彰显效率至上,从“企业跑断腿”转变为“信息常串门”。曾有些企业抱怨:“行政审批流程太复杂了。”过去这种情况,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审批流程的原因。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政务服务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水平不断提升。要立足于“便”,按法定和承诺时限做到审批服务“零超时”,打造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要立足于“联”,进一步打破地区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以数据在部门间的“穿墙打洞”换来市场主体的“立等可取”;要立足于“简”,严格涉企会议、调研活动、涉企检查的归口报批管理,争取“开一场会,谈各方面;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积极为企业“松绑减负”。
营商环境要彰显法治至上,从“裁量有自由”转变为“清单见所有”。“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要论断。只有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才能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以清单明确政府“边界”。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严管政府定价收费、涉企保证金等收费项目,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能搞地方保护、市场壁垒,要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挥得明明白白。要以清单规范企业“责任”。为企业减负,不代表政府放松监管,而是要把企业责任放在台面上,让企业履行得清清楚楚,政府监管得有理有据。
推动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唯有拿出最真挚的诚意、最吃劲的政策、最完善的配套、最精准的服务、最严实的作风,才能予市场信心、予企业动力、予人才吸引力,把一个地方打造成投资兴业的宝地、企业成长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福地、政商融合的乐园。(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