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特殊节点、复杂形势下,全国两会拉开大幕。这是非同寻常的“两会时间”,举国关注;这是非同寻常的“中国时间”,举世瞩目。2020年,中华民族站在重要时间点,摆在面前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历史任务。荔枝特报推出“两会特刊”,深度对话权威专家学者,解读时代命题与两会热点,带你读懂奋进中的“中国样本”,走进正在奋力书写的“中国故事”。
本期嘉宾
脱贫攻坚,2020年全国两会中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到今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国在推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中国的脱贫标准,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一”就是收入,国家的收入标准计划到今年是4000元左右;“二”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三”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今年3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国新办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脱贫标准不会变。
“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事实上,脱贫攻坚行至当下坐标,来时的路径与前进的方向均已越发明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脱贫攻坚。荔枝特报盘点发现,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如果贫困人口连绝对贫困都没有摆脱,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很难说得过去。”汪三贵说,所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更高的目标上,完成脱贫攻坚是底线目标,今年必须坚决完成任务。
“其实不止是全面小康,从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与贫困做斗争。”张晓山分析,全面小康也好,伟大复兴也好,本身都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而城乡关系的不协调、不平衡又突出地体现在农村的贫困上。因此,脱贫攻坚实际上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补足发展短板,释放发展潜力,布局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性环节。
“找到‘贫根’,对症下药”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如是说。“精准扶贫”这个2013年源起于湘西十八洞村的关键词,成为了我国脱贫攻坚中出镜率最高的表述之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图/新华社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精准扶贫的对称是“粗放扶贫”。张晓山告诉荔枝特报:“在精准扶贫之前,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各种扶贫工作,比如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等,整个地区能够发展,素质比较高或者能力比较强的人也能够发展起来,但获取资源和运用资源能力比较低的贫困人口很难真正获益,真正最穷、能力最差的农村最弱势群体未能真正享受到各种政策扶持的成果。”
2019年11月1日,新疆墨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通水,工作人员在检查水厂设备运行情况 图/新华社
张晓山说:“所以现在就是要将靶向瞄准到真正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们能够‘两不愁’‘三保障’,能够从贫困状态中提升起来,这就是精准。”
精准扶贫的推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到精确管理,环环相扣。“六个到村到户”“因户施策”“资金到户”“干部帮扶”……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长期关注“三农”领域的张晓山对深度贫困地区所面临的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告诉荔枝特报,深度贫困地区底子很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贫困人口素质比较低,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所以往往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譬如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有水却留不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高路险……受制于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的资源禀赋,一些人只能通过易地搬迁才能脱贫。
汪三贵认为,除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激活深度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也很重要。“有一些长期生活在闭塞环境中的人,会存在没有希望、不想改变的观念,全世界莫不如此,我们称作‘贫困的文化’,所以我们会有‘志智双扶’。”他说,比如扶志气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让贫困人口深度参与扶贫过程,从而改变他们的既有观念,最终激活内生动力。
“2012年底,我曾去过四川的凉山地区,是真的深度贫困。”汪三贵回忆,一下雨就没有路了,调研村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辍学,有的甚至鞋子都没有,这就是精准扶贫要啃的“硬骨头”。他告诉荔枝特报:“等到前年再去的时候,情况就好多了,危房不见了,路面硬化了,孩子也上学了,这都是精准扶贫非常直观的成果体现。”
5月13日,即将搬入新居的凉山州“悬崖村”村民沿着钢梯下山 图/新华社
答好疫情防控“加试题”
尽管曙光就在眼前,但道路并不平坦,登上胜利之巅更需要披荆斩棘,爬坡过坎。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帮扶工作受到影响等四个方面。对此,张晓山认为破局的关键还是在解决收入问题。“比如针对外出务工受阻,一方面可以针对企业对口帮扶等方式,畅通贫困人口的外出务工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公益性岗位以及扶贫车间等,让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挑战,汪三贵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那些深度贫困地区会有一些影响,但不至于影响到实现今年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他告诉荔枝特报,经过这么多年的脱贫攻坚,原来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贫困线;而且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战略性进展,只要后续措施得当,完全有把握答好疫情防控这道“加试题”,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
事实上,不少地方官员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当地的特产,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达到了在疫情之下创收、增收的目的,也成了脱贫攻坚的新方式。甘肃省陇南市市长崔景瑜在直播间里卖茶饮,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县长叶洪番卖枇杷……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4月20日,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 图/新华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我国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比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减贫目标提前了整整十年。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命题。
汪三贵告诉荔枝特报,中央特别强调稳定脱贫,坚决杜绝虚假脱贫和数字脱贫。现在来看,多数地区和多数贫困户的脱贫质量是稳定可靠的,少数地区和农户面临一定的返贫风险。“脱贫攻坚成果能不能稳定持续取决于脱贫质量和后续政策。”
尤其是对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巩固成果尤为重要。“部分贫困人口收入水平通常超过贫困线不远,如果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受疫情影响下降,或遭遇自然灾害、大病等,就有可能重新掉到贫困线下。”汪三贵说,因此,落实好“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就非常重要。
汪三贵认为,脱贫后一些重要政策的延续和对重点人群的持续关注是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的关键,不断提升内生动力和创收能力也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随脱贫攻坚的结束而终止。
除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让已脱贫的人口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张晓山还关注脱贫攻坚怎样能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机地衔接。“相对贫困是永远存在的,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仍然会有一部分人口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他认为,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推进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进一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共享现代化成果,是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2016年,贵州六盘水搬迁到山下的班彦新村的村民通过制作民族特色盘绣增收 图/新华网
张晓山提到,中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在弥足珍贵的减贫经验之外,数据显示,中国以最多的减贫人口,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是“中国帮助联合国实现了千年发展计划的减贫目标”。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曙光在前,重任在肩。我们只要保持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战绩,并最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荔枝特报记者/史亚楠 设计/乔旭 邵静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