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胡蔚
脱贫攻坚,承诺必践;决战决胜,就在今朝。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掰指头”“算日子”的阶段,最后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走的爬坡路。又遭遇疫情影响,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决战决胜最坚定的宣言。脱贫攻坚不仅是硬任务,还是技术活,要用活用好各项扶贫有效措施,做好“+”文章,交出令人民满意、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脱贫答卷。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能否彻底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关键是看贫困群众自己是否具有脱贫致富的主观意愿,是否具备自力更生的知识能力。如果一味依赖于政府扶持和资金补助,那么脱贫就会缺少内生动力,甚至会养出一些懒汉。扶志+扶智,就是要最大程度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树立勤劳才能致富、脱贫唯有努力的思想认识,并且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能够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形成“依靠劳动获得收入,获得收入后更有劳动热情”的良性循环,重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易地+就业”,保障脱贫成效巩固。易地扶贫安置是在一些地方“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特殊条件下所采取的非常之举,但是易地安置不是简单将贫困群众安置到异地,追求的不仅是相对舒适宜居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帮助和支持搬迁群众的后续就业问题上,采取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设施农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为搬迁群众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和机会,要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区建设,让搬迁群众在住得好的同时,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公共服务。
“产业+消费”,增强脱贫“造血”能力。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而消费扶贫则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产业+消费”,就是要把产销两端衔接起来,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特别是疫情影响下部分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形成经济效益转换的稳定价值链。要加大对扶贫产业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要在消费上多下功夫,疫情期间线上消费如火如荼,贫困地区也可以依托电商平台,将特色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快速推入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和对象,确保贫困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