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中国声|中车浦镇:百年“老字号”浓缩中国铁路的逆袭之路

2019年10月17日 14:37:2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记者/刘嘉 视频/万方 摄像/权廉程 尹皓军 设计/陈奇)

  2002年,“先锋号”第一次创下时速292km/h的中国铁路客车第一速,成为当时中国跑得最快的“子弹头”列车。

  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已经实现了350公里的全球商业运营高铁最高时速,而这个速度还在不断刷新。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当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代表着高速列车的最高标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荔枝新闻记者走进“先锋号”的娘家——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这家有着111年历史的“老字号”,是怎样振兴、强大起来的呢?沿着它的逆袭之路,我们看见了中国轨道交通制造业走向世界的缩影。

1.六次铁路大提速

从“棚代客”到“绿巨人”

  你对火车最深的记忆的是什么?

  经历过南下追逐改开浪潮的人可能会说是简陋的的“棚代客”。

成都至广州“以棚代客”的列车车厢

  那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农民选择坐火车去外地务工。但由于当时运力有限,铁路部门对于短途路线,只能用装货物的棚车进行简单改造,替代运送旅客的客车车底,“棚代客”由此而来。虽然“棚代客”列车简陋、运行环境艰苦,但国人通过火车走向更远地方、寻找机遇的脚步始终无法阻挡。

  早年离家外出求学的人可能会说是晃晃悠悠的“绿皮车”。

  在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绿皮车”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典型的有22型客车、22B型客车、25B型客车等系列的旅客列车车厢。其中22型客车和早期的25B型客车广泛使用的就是中车浦厂于70年代研制的209型转向架。90年代铁路大提速后,绿皮车逐渐减少,主要在经济落后地带、特别是山区连绵的地带运行,因此也被称为“扶贫列车”。

  这一届的年轻人一定会说是“平地飞行”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201915日零时,全国铁路调整列车运行图,时速160公里绿巨人动力集中复兴号动车组首次亮相京沪线。这个复兴号家族中的“小弟”, 正是包括浦镇在内的6家中车集团子公司联合研制的。相比之前的“绿皮车”,“绿巨人”无论在车体设施,还是安全保障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升级。它使得司机操作更加方便快捷,旅客乘坐更加安全舒适,可充分利用既有检修资源,减少基础投入和设备维护成本。

  目前,“绿巨人”正逐步替代传统普速列车这意味着普速线路进入动车时代,对火车既有线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与此同时,“复兴号”家族正在不断壮大,浦厂研制的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样车已进入试验阶段。在不远的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类型的高铁将会覆盖更多的地区,给百姓带来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2.用创新领跑世界

从“国产化”到“自主化”

  2015夏天,一位瑞典游客将硬币立在高速运行的京沪高铁列车窗沿9分钟不倒的视频火遍全网,中国高铁运行平稳性令世界惊叹。在“世界级”的平稳性背后,汇聚着成千上万名铁路人的汗水和智慧。

孙景南在工作中

  孙景南1990进入中车浦镇工作,被四溅的焊花吸引,成为了一名电焊工。白天她跟着师傅在小组干活,下了班后就留下来,找点废旧边角料,一个人默默地练习。学徒一年多后,厂里举行了青工技术比赛,这个“闷不吱声的小丫头”竟拿了第一,此后成为钢结构车间重大项目的骨干。现在孙景南的手臂上还留着大大小小上百个烫伤痕迹,而她却自己调侃道:“这些全都是焊花留下的美好纪念。”

  1999年5月,国家计委确定南京浦镇车辆厂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定点生产企业,正式涉足城轨车辆行业。2000年,浦镇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承接上海明珠线城市轨道项目,孙景南和几位同事被公司派往阿尔斯通接受高铁铝合金车厢焊接工艺的培训。

  学成回来后,孙景南参与该项目的焊接工艺准备和设备的调试工作,并承担焊接工艺评定、产品试制和人员培训工作。她带领团队钻研技术,迅速将国外先进技术全盘掌握,不但极大提升了浦厂整体焊接水平,还得到国外焊接技术专家的高度称赞,在国际项目上全面推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创造了每年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我们刚开始进入城轨市场,都是先跟国外学,把国外的技术掌握以后,再通过创新,变成我们自己掌握的高端技术。”在动车组和地铁车辆自主化、谱系化、智能化进程中,她注意瞄准创新创造的需求,从细处着手,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创新攻关,先后完成89项焊接工艺创新,搭建了浦厂第一条铝全焊接铝合金车体制造技术平台,为我国城轨车辆国产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孙景南说:“我们这一代从事轨道交通行业的人,实际上是绑在中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这驾车上的。它成就了我们,也逼着我们不断在前行,不进则退。这种技术是不断更新的过程,过去是完成产品,现在是要求你去创造产品,所以对一个技能工人的要求会更高。”

  以孙景南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来,已为公司培养了600多名高级技师、技师等焊接人才,她亲自带徒24人,4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2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其中2名中车技能专家,3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有3人在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出口印度孟买地铁下线仪式

  正是有了这些一线技术工人的保障,使得浦厂创造了我国轨道交通史上的多个第一,不断刷新着历史:

  2002年

  首列国产化地铁

  2003年

  我国首列摆式客车

  2006年

  我国首列宽体大动量新型地铁

  2008年

  我国首辆时速200公里的轨道检测车

  2009年

  首批不锈钢轻轨

  2010年

  我国首列出口印度地铁列车

  2012年

  我国首列自主研发城际电动车组出口格鲁吉亚

  2016年

  国内首列空铁

  ......

  “每当想到在我国深圳、香港、南京、上海等城市,在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都穿梭着经我焊接的车辆,想到中国高铁在世界各地日行千里,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孙景南对自己的工作与有荣焉。

  正是有着像许许多多孙景南这样的大国工匠们,以她们精湛的技能和创新的手段,才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业从“国产化”到“自主化”,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完美转身。

3.中国标准的输出

从“洋人给我们修铁路”到“走出去”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谈判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英国合作建设高铁项目。一时间,一个段子在网上流传甚广。

  虽说是网友的调侃,却反映出100多年来中国铁路事业的逆袭。

  回顾历史,中国大地上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正是英国人建的。187412月,由英国人修建的吴淞铁路工程启动,至18766月,该铁路上海至江湾段竣工,7月正式营业。上海至江湾段铁路通车后,当地民众视为奇物,争相观看。乘坐火车的人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不坐车参观。

  1881年,清政府建成了全长9.7公里的中国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而荒唐的是,这一条铁路上的火车,没有火车头,竟是靠骡马牵引。也就是电影《让子弹飞》里开场那段荒诞画面的原型。

  1908年津浦铁路开工建设,为了维护好沿线的车辆,当时已是强弩之末的清政府,在铁路南端南京浦镇修建了机车修理厂——浦镇机厂,这就是今天中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可统计的4069台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个工厂,机车型号多大198种。那时候,中国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出口格鲁吉亚动车组车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浦镇车辆不断出厂一列列崭新的列车。200788日,格鲁吉亚动车组车体合作签约,使中车浦镇真正让产品走出国门,完成了国际市场的“零”突破,浦厂也逐渐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

  现在,浦厂的走出去脚步已经遍布印度、香港、新加坡、阿根廷、尼日利亚、肯尼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产品和技术、服务的海外输出。

  不仅是浦厂,中国中车已成长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排头兵,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中国制造”不再仅限于低端的轻工业和小商品生产,当高铁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先锋”和“敲门砖”,当国家领导人在出访外交中把高铁作为优质名片推向世界,中国高铁已然迈入世界强国之林。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再到自主创新,走向海外。今天,回望这段曲折的发展之路,所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奋战的人们都欣慰不已,因为这是他们创造的时代丰碑。

  想听更多【70年·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声音>>

  70年·中国声|远望号:40余年万里海天牧星揽箭 刷新大洋上的“中国名片”

  70年·中国声 | 阿里巴巴:大刀阔斧与“守好井盖” 成就数字经济下的中国体温

  70年·中国声|从“中国硅谷”到“世界中关村”,未来已来

  70年·中国声|“神威·太湖之光”:超算人的“新盘算”

  70年·中国声| “小岗红”里看中国 “农村改革第一村”四十不惑

  70年·中国声|塞罕坝守望者:三代人,半个多世纪 写就一片绿洲传奇

  70年·中国声 |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走出跨境物流运输“新丝路”

  (“70年,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声音”网络主题采访系列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荔枝新闻、我苏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拒绝任何形式删改,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