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0多万人都来过的地方,它的一天到底是怎样的?

2018年12月13日 14:05:08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于1985年8月,从2014年12月13日起成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

  截至目前,纪念馆已经接待了99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

  蹒跚的老人,稚嫩的学童,蓬勃的青年。在这里,他们感受那段悲恸的历史,以及新生的希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纪念馆里的一天。

  【7:30 离开馆还有1小时】

  天空还在飘着雨,参观者已早早排起了长队,静静伫立在雨中,等待着开馆。

  【8:20 离开馆还有10分钟】

  纪念馆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参观者,耄耋伉俪刘健芝和祁恩芝。91岁的刘健芝和84岁的祁恩芝,是纪念馆的常客。

  1994年以来,他们拍摄了"南京大屠杀"主题照片20000多张。

  【8:30 和平撞钟仪式】

  和平的钟声响起。大家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献花。

  12位参观者分两次敲响13次大钟,寓意着那个不能忘却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

  2018年9月18日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大钟,每天准时响起。

  【8:45 第一场展馆讲解】

  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讲解员宁伟恒正在为参观者讲解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讲解员宁伟恒:“这是当时日本本土,对两个百人斩竞赛的刽子手,一种武士道精神的宣扬,总共有4份,后来就是这4张报纸作为呈堂证供,把他们送上了断头台。1948年1月28日,在当时的雨花台刑场,他们被执行枪决。”

  这次的讲解中,宁伟恒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参观者读一读讲解词。

  参观者祁恩芝朗读讲解词:“丈夫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在日军进城的头10天里,每天至少有10到20群日本兵,到金女院抓人。她(魏特琳)整天无法吃上一顿安顿的饭,无法睡上一个安稳的觉。”

  听着祁恩芝的讲述,不少驻足停留的参观者忍不住抹眼泪。

  连身为讲解员的宁伟恒也忍不住眼眶泛红,尽管讲述过千百次,但真实的历史,依然直扣人心,“我以为我免疫,其实并不是。”

  【12:00 安徽定远县的师生来到纪念馆参观和悼念】

  13:00,来自安徽省定远县桑涧中学的学生代表,在这里宣读和平宣言。

  【14:00:志愿讲解者】

  除了参观者和纪念馆工作人员,纪念馆内还随处可见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是提供志愿外景讲解的志愿者们。

  虽然是雨天,志愿者们还是坚持打着伞,为来馆的观众提供免费的外景介绍讲解。

  紫金草志愿者刘旖旎:“迎面的是我馆主题雕塑冤魂的呐喊,上面刻有呐喊浮雕,左上方是一只伸向苍天呐喊的手,预示着无数亡灵的伸冤与呐喊。”

  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服务队自1994年成立以来,注册志愿者21984名,累计服务时间超过百万小时。

  紫金草志愿者刘旖旎说:“有的时候队伍刚开始人会比较少,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会聚集过来听你讲解,讲完了走回去的路上,他们都会跟我说谢谢谢谢,就会很开心很感动。”

  【15:00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每天下午2点左右,纪念馆迎来人流的高峰期,为了安全场馆开始限流。

  【16:28 离闭馆还有2分钟】

  依然有参观者陆续进馆。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三位女大学生,是当天最后离开的参观者,为了完成一份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调查报告,她们在馆里待了一整天。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铭记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铭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记得我们前辈那些英勇的事迹,而且对于我们未来也有启迪的作用,让我们更好地扛起未来发展的责任。”

  【18:30 当天参观者总数3.6万人次】

真实的历史,在这里被传播

爱国的情感,在这里被凝聚

民族的记忆,在这里被构筑

和平的力量,在缅怀中强大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贾威 周婕 龚俊杰 魏玉卿 颜斌)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