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语”中汲取学习的精神力量

2018年10月17日 13:38:5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王

  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阐发“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1016日,央广网)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有名的诗句,是说一个人饱读诗书、爱好学习,他的才华和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句诗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少场合多次引用,而他本人对很多经典名言信手拈来,可谓是对这句诗的最好诠释。在第八集节目中,我们除了品读经典名句、聆听学习故事,还要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责任。

  明白“为何学”,要读懂“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精神追求。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天才,学习才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蓄电池理论”,讲的就是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干电池”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成为一块高效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充电,才能不间断地释放能量。然而在当下,有的人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已经足够,不用学习也能应付工作;有的人则以干比学重要为由,不愿抽出时间学习……长此以往,学问的“弓弩”软化松懈,才华的“箭簇”锈迹斑斑,必将被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所抛弃。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弓弩”变得更有力量,让“箭簇”变得更加锋利,才能以深厚的学养来为人民服务。

  明白“学什么”,要品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丰富内涵。关于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参考方向,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学习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学习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诸多门类的书籍,他用自己的实践为读书学习代言,并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智慧,将其转变成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该抱着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不做见识浅薄的“井底之蛙”,也不做孤陋寡闻的“自大夜郎”。

  明白“怎么学”,要感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人生学习的五个层次。习近平总书记对待学习是一种求知若渴的态度,他曾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锻炼了他的才干,充实了他的学识,让他无论后来在何地任职,甚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学问思辨行”的理念都一路随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有勤奋学习、坚韧不拔的劲头,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智慧,去发现真理、践行真理,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至高境界,发挥出最大的人生价值。这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干部的殷切期望。

  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大兴学习之风,从“平语”中汲取精神力量,明白“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不断强化知识危机感、本领恐慌感,努力把学习转化为真正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就一条扎扎实实的前进之路。(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