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i-taka,生于美丽,死于功利|另眼看球

2018年07月11日 11:18:2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2018年世界杯期间,荔枝锐评将推出“另眼看球”和“荔枝世界杯特评”两个系列的特别评论。“另眼看球”系列将更多地关注世界杯背后的附加意义,从世界杯的历史或轶事出发,剖析社会、闲侃人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这是第四篇。 

  /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扬州中学教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趁着世界杯还没结束,我们来聊聊已经在本届世界杯结束了的Tiki-taka

  Tiki-taka是西班牙语里的一个词(模拟密集短传时的足球碰撞声),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足球战术,讲究的是短传渗透、保持控球。全攻全守足球的鼻祖、荷兰飞人克鲁伊夫在执教1988年到1996年的巴塞罗那队时开创了这样的战术,再往后,他的荷兰同胞范加尔和里杰卡尔德将之进一步完善。90年代以来的巴塞罗那,2008年以后的西班牙王朝,都是这种战术的执行者和得益者,Tiki-taka一度成为水银泻地般进攻的保障,成为华丽足球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世界足球的风潮——连以凶狠铁血著称的德国队,近年都开始讲究绵密精细的控球。

  我们再来回顾本届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的一场:西班牙对俄罗斯。西班牙人在开赛十几分钟后依靠对方的一个乌龙球早早获得领先,从而开始了在中前场的熟练传控——传控却很少能渗透进俄罗斯密集防守的禁区,这固然因为破密防是世界性的难题,更因为西班牙人心里开始计算维持一比零比分到终场的可能性,传控不再是进攻的手段,而是绥靖的策略。

  电视机前的我一声叹息。遥想2008年欧洲杯决赛,西班牙人在大禁区里,德国人那么密集的中路防守下,还能闲庭信步地找到空档,塞进去,跑进去,直传斜插,斜传直插,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演绎,太漂亮了。当球场上的精雕细琢变成精打细算,好看就会变成丑陋,这届西班牙从根骨上已经死了。

  开始打传控的德国死在小组赛,控球率奇高的阿根廷、西班牙踉踉跄跄死在十六强,很多人都说Tiki-taka已死。我个人觉得,Tiki-taka作为一种久经实战考验并取得辉煌成绩的战术,本身无错,错的是战术的使用思路。

  让我们重复一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2008年的西班牙可以踢出最好的Tiki-taka,十年后的他们就不行?因为,Tiki-taka实际上是全攻全守的现代足球的一种具体演绎,无论是高位逼抢还是无球跑动,它对球员的体能要求极高。十年前的西班牙队是一支青年近卫军,而到如今他们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29283天,比起10年世界杯夺冠的那支队伍,整整老了四岁啊!当年的核心队员哈维、比利亚、阿隆索,都已不在这支队伍里,伊涅斯塔也已经垂垂老矣,而只有有了他们,西班牙的传控足球才能犀利到撕开对方的禁区防守,“传进球门去”。Tiki-taka本应是先进的战术,但执行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俄罗斯的那一幕,更多是因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吧。

  而且,即便是传控,形式也该多样。取得了成绩就踟蹰不前,或者因循模仿想获得成绩,这两者都暮气沉沉无心求变,当然会被更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打法取代。德国人近年转踢传控,但进攻手段多在两翼(这本是他们的传统),当克洛泽这个世界杯无解的中锋还在队里时,这种打法正合适。今年克洛泽已作看客,德国人踢得那么细,那么讲究地面配合,反而少了自己一直以来有那么一点粗糙带来的爽冽。阿根廷的传控则得形失神——从风之子卡尼吉亚的抽冷子一刀到马拉多纳的长途奔袭到巴蒂斯图塔的抢点抽射,他们就该快!控球率算什么?控球率拖慢了节奏,耗尽了体力,反而让姆巴佩像一把剃刀……梅西看着姆巴佩,眼里满是十九岁的自己。上一届的冠亚军绝不是Tiki-taka合格的代言人。

  好看的足球不等于拿到好成绩的足球,如今整个足球世界向着Tiki-taka的方向发展,是因为Tiki-taka确实踢出了成绩,而不是因为它在足球美学上的贡献。当年的米歇尔斯、克鲁伊夫都是矫矫不群的理想主义者,橙色风暴宛如绿茵场上鲜艳的雷霆,荷兰队“无冕之王”的称号回荡至今;如今的传控足球却是为了更稳定的战绩,Tiki-taka生于美丽,而很可能死于功利。各个国家队一味讲究传控,却浑然忘了自己的传统、土壤和初心。Tiki-taka理应衍生出多元化的风格和路径,它始于克鲁伊夫,盛于西班牙,却绝不会终结于瓜迪奥拉,每个教练、每支队伍都应该拓宽它的生命力。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