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的十年|援建者沈文华:我们有责任重建他们的“幸福”

2018年05月10日 15:19:5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丛容 李晓光 视频/李晓光 杨顺涵 编辑/周诗婕)

  以上视频为2011年沈文华接受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丛容、李晓光采访时拍摄 

  今年5·12,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上百位江苏援建者将重返绵竹,共赴一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因为工作安排不开,时任江苏省江阴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的沈文华无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重返绵竹——那座时常让他牵挂的城市。“不只是遗憾,应该说是非常遗憾,毕竟我们在那里战斗了两年多,那段记忆不可磨灭……”沈文华感叹道。

  18公里山路 徒步7小时 翻山过湖挺进重灾区

  十年前的8月5日,沈文华带着3亿元援建资金,和自己的8名“援友”一起来到绵竹报到。

  在这之前,当时已经53岁的沈文华已在江阴市交通局局长的位置上干了6年。习惯了江南水乡的“一马平川”,沈文华这个“老交通”在到达绵竹的第一天就遇上了难题——江阴市负责援建的绵竹市清平乡地处深山,与外界唯一沟通的德阿公路汉清段18公里公路,被特大地震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完全淹埋。

  当年地震后被损毁的公路

  “如果进都进不去,谈何重建?”十年后,当再次回忆起那时的困扰,从沈文华的话语中我们还能依稀捕捉夹杂其间的急迫,“85%的建筑垮塌,水、电、路等基本生活保障要素全部瘫痪,进到清平的道路又迟迟不能打通,而其他地市的援建工作已经开始了”。

  8月25日,在汉旺镇又干等了10多天的沈文华终于坐不住了,当天早晨,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拉上队伍,翻山进入清平。

  一行9人,先是徒步走完水电部队在泥石流上抢修出来的两公里山路,然后在山脊和巨石间挺进了8公里,再乘冲锋舟越过4公里长的堰塞湖,最后,又在山间徒步走了近4公里。就这样,7个小时后,连走带爬的援建队员们终于挺进了清平乡。

  坐在废墟上,患有高血压的沈文华脸色煞白,脚下的那双登山鞋,鞋帮已经断成两截。

  “就是死也要喝” 一瓶酒见证一段同胞情谊

  乡政府废墟旁的帐篷边,当时的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副乡长胡德义已经煮好了饭菜,等着沈文华们的到来。付兴和拿出了一瓶珍藏了8年的老酒,准备代表清平乡父老,为沈文华和他的队伍接风。

  沈文华没敢喝,临行前,医生曾告诫过他:他患有高血压,不能在高原喝酒。“今天,是我看到付书记地震后的第一次笑”,当时的清平乡党委副书记刘如松悄悄告诉沈文华,“地震中,他在东汽中学上学的18岁儿子遇难了,而副乡长胡德义家里也有5个亲人遇难。他们都是顶着巨大的悲痛,坚守在一线的”。

  听到这话,沈文华忽然站起来说:“这酒,就是死,也要喝”,说完,沈文华连饮三杯。

  在含泪默哀三分钟后,沈文华把一面写有“江阴援建”字样的旗帜插在了文家沟遗址一根歪斜的电杆上,“三年援建,现在开始”。

  当年插在清平乡的江阴援建旗帜

  “白天,大家勘察灾情,制定重建规划,一走大半天,好几里地不见一个人影;晚上,到处黑灯瞎火,四下里死一般的寂静,连滴水的声音都听得到……”唯一一位留守清平的山民谢大姐似乎让这无边的寂静中,回响起时钟的声响。与时间奔跑,沈文华和他的团队正为此更加努力:“她守候的家园已经破碎了,我觉得我们有责任给她重建一个家园”,说到这里时,沈文华眼中透出的是一种坚定。

  地震后唯一留守清平的山民:“再怎么样,也要守候自己的家”

  沈文华身着工作服在援建现场

  蓝色的衣服、黄色的衣领——鲜亮的配色!胸前还印有姓名、工作单位,以及紧急救援电话。沈文华的家中,至今还珍藏着这件他在清平援建时穿过的工作服。“万一哪天我们不幸遇难了,看看胸章还能知道是谁”,回想起十年前余震不断的山区,沈文华竟然显得很平静。

  2009年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沈文华和付兴和第二次喝酒,这一次是沈文华主动提出的。“一年又一个月,清平乡从一片废墟,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好巴适哦”,秋风中,付兴和满脸的惬意。沈文华也望向远处,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上,画着色彩艳丽的年画,也许是心里想起了对妻子的承诺,“等我们援建工作全部结束了,我要呈现一个新清平在日夜思念我们的家人面前”。沈文华和着晚风再次一饮而尽。

  从重建幸福到寻找幸福 曾经的援建者成“寻亲”志愿者

  距离那场灾难已经十年过去,但记忆不会走远。退休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沈文华接触到了江阴寻亲协会,“参与援建让我看到了一个个震区家庭的支离破碎,我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帮助他们建起来一座‘幸福家园’。现在,我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寻找‘幸福’,寻亲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沈文华成了一位“寻亲”志愿者。

  沈文华发布的“寻亲”朋友圈

  去年,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帮助52户家庭团聚。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有26户家庭寻找到了他们失散多年的亲人,他们今年的目标是60户。“每一个家庭团聚的幸福,也是我们全体志愿者的幸福”。

  如同当年争分夺秒地重建幸福,如今沈文华也在争分夺秒地寻找幸福……

  而那援建的时光仍然常常萦绕在心头。绵竹,早已成为他,成为每一位援建者心头牵挂的另一故乡。

  “作为一个普通的援建者,我既不崇高也不伟大,我只是和所有来到灾区的援建者一样,做了我们该做的事,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谈及当年,沈文华的语调很轻,但很坚定,因为对于“家人”,这一切责无旁贷。

  另一位和沈文华一样,不能回到灾区的援建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霜染的鬓角

  见证过你的成长

  你记忆的深处

  是否还能想起我曾经的黑发

              To 5·12 绵竹

  这大概是所有见证过那次重生的人的心声吧——

  十年之前,从这里开始;

  十年之后,从这里出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