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讲述纪录片《深海救援》背后的故事

2018年04月26日 23:59:4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

  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李娴

  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振翅欲飞,10000余名官兵雄姿勃发……4月12日,堪称“史上最强中华舰队”在南海接受三军统帅检阅,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人民海军今非昔比!

  不久前,在全国52城和35城收视率统计中,罕见的有一部纪录片名列榜首!它就是为纪念中国海军成立69周年,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于416日至20日推出的《中国海军挺进深蓝》五集系列纪录片,而其中一集《深海救援》,是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南京电影制片厂、江苏苏影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担任该片撰稿兼编导,南影厂制片主任张磊、首席摄影师常小杨共同拍摄。

  纪录片《深海救援》撰稿兼编导、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

  近年来,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频赴西太平洋训练,到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再到建造国产航母、首艘055大驱下水……海军战舰、潜艇、战机,不止一次刷爆我们的朋友圈。然而,《深海救援》中讲述的这支海军部队却既特殊又鲜为人知,它就是中国海军防险救生部队。记者采访该片撰稿兼编导、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时问她,为什么想记录这样一支部队,她说:“一开始是好奇,后来,是深深地敬佩。”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中,中国海军潜水员打捞直升机残骸

  “撕裂的钢板、裸露的尖刺,重达4顿的直升机残骸静静地躺在海底,一次又一次反复计算飞机长度、坐沉姿态、确定捆绑位置,最终,紧靠两名中国海军潜水员就将飞机打捞上岸。”这是中国海军防险救生部队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而这组来自珍珠港外海的珍贵镜头就是由田柳和她的摄制组所拍摄的。

中国海军综合援潜救生船“长岛船”(舷号:867)

  20166月,中国第二次参加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来自26个国家的59艘舰艇、200余架飞机、2.5万人云集夏威夷海域,田柳和她的摄制组也跟随中国海军153舰艇编队由浙江舟山某军港起航奔赴美国夏威夷,全程记录了这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上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中,有一个开创性的亮点,就是中国海军综合援潜救生船“长岛船”将以指挥舰的身份参与援潜救生演习。多次参与海军重大军事行动报道的田柳第一次将目光放在了这支“出镜率”着实不算太高的部队上,她说,他们虽然出征时没有火炮齐鸣、导弹腾飞的快意潇洒,却往往与险情相伴,与生死相系。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中,“长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救援“失事潜艇”

  “演习中,面对西方军事强国所出的种种‘难题’和质疑,‘长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最终在深海探测到“失事潜艇”并成功对接实施救援。”纪录片中的这一段,让很多观众直呼中国海军太给力了!然而,当时在现场的田柳手心里却一直捏着一把汗,她甚至心中一直在纠结:“拍还是不拍,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当然,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田柳最终真实地记录了这一艰难却又特别值得中国人自豪的过程。正因为真实,我们才懂得,中国海军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

  纪录片《深海救援》撰稿兼编导、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与潜水员合影

  回国后,田柳来到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部队进行纪实拍摄,看到潜水员身穿密不透风的潜水服,胸挂30公斤重的铅块,两脚踏着重达17公斤的铜鞋不断练习行走,这些残酷的训练方式仅仅是每名潜水员的入门课。田柳感慨,“如果是在‘环太军演’前如此深入地了解这支部队,或许我就没有那么紧张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能赢!”

  同样,中国海军过硬的专业素养也获得了一同参演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海军的点赞。田柳对记者说,纪录片特地采访了外军对我海军的评价,因为记录对手对中国海军的尊重,就是记录中国海军的日渐强大。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中,澳大利亚海军评价中国海军潜水员非常专业

  在采访田柳时,记者问到,有没有想过一档纪录片能拿下收视率第一,她坦言,有些意外。问及《深海救援》为何能获得如此好评,她说,一方面是我们的军队的确越来越强大,老百姓对国防、对军事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从远赴珍珠港全程跟拍一线演习,到深入军营进行纪实拍摄,很多平时无法从水下拿出的装备,都在这部纪录片中得以展现,很多镜头非常难得。

中国海军防险救生部队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

  尽管有网友评价这是一部看着比《战狼》还要燃的片子,田柳却还是觉得有些许遗憾。她说,从执行海拔4862米的高原潜水搜救,到创造饱和潜水330.2米纪录;从东方之星沉船救援到亚丁湾护航,执行国际搜索打捞任务;再到APEC会议和首都阅兵等多项重大活动水下安保,一部纪录片的时长,远远讲讲不完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

  北海舰队某海上防险救生支队潜水员、一等功臣  张恒银

  张恒银,这个名字,让田柳和她的摄制组始终无法忘记。30多个大气压、330米的下潜深度、16昼夜的艰苦奋战,那是张恒银经历过最持久、最难熬的一次深度饱和潜水极限挑战。任何一个故障,或是潜水员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海军防险救生部队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

  “我知道有很大风险,但怕死就不当潜水兵!”在加压过程中,舱内仪表压力值不断上升,在接近30个大气压时,张恒银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站立不稳现象。在巨大的压力下,空气像水一样流动,声波发生变化。

  当加压表指向了300米,也就是潜水计划加压的最大深度。张恒银站起来激动地举起右手,对着摄像头敬礼,向舱外人员致意。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是最惊心的出舱巡潜作业环节。

  尽管他穿着新式潜水服,但仍然无法抵御海底低温,呼吸阻力大,在暗流的冲击下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即便如此,张恒银凭着过硬本领和惊人毅力,完成了所有规定动作,还坚持触摸到了海底,这一“摸”,创造了饱和潜水新的国家纪录——330.2米。

  很多人知道张恒银的荣耀,却很少有人知道,从水下330米上岸后,他在一个长11米,横截面仅2米的圆筒状舱中整整减压了14天才恢复正常。

纪录片《深海救援》摄制组在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进行拍摄

  张恒银说:“谁都不愿意直面生死,但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恐惧感再强烈,也抵不过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很多时候,我希望永远不要出任务,因为每次救援都代表着有事故发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时准备上战场,不管生死,带战友回家。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了解得越多,就越想把这一切都传播出去。”纪录片《深海救援》撰稿兼编导、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说,“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中,纪录片《深海救援》撰稿兼编导、荔枝军事首席记者田柳与法国海军合影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