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姿势看两会】“慢镜头”看清中国科技的神速度

2018年03月14日 17:34:4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文/王晟) 大飞机腾空,量子卫星发射,FAST开启慧眼,北斗全球组网……过去短短的几年,中国给世界的深刻印象,不只是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更有科技进步的“速度与激情”!

  每年两会,也是科技一线代表、委员齐聚的良机,很多重大科技项目,都是在两会中透露出重大进展。荔枝新闻今天带您用慢镜头,回放中国“黑科技”发展的脉络,感受科技进步的“神速度”。

    “天宫二号” 神游太空 

  这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

  紧接着,神舟十一号成功飞天,与“天宫二号”对接,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了33天。“太空加油”顺利实施,“太空快递”准确送达。为不久的将来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做准备。

  国际航天专家预测,202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强国雄心,逐梦天宫!

  镜头回放:

  2014年两会:首次透露“天宫二号”项目进展和发射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

  天宫一号“超额圆满完成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也将履行新使命。

  天宫二号,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将验证空间站的部分新技术,开展新的空间科学研究

  2015年两会:首次透露“天宫二号”上天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透露: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于2016年发射。

  天宫二号将为空间站提供“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和废水。为实现人类长期居住做准备。神舟十一号将在随后发射,向天宫“送人”,以后“神舟飞船就会像班车一样频繁。”其后,中国将发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为天宫二号补加燃料,维持在轨飞行。

  2016年两会:首次透露“天宫2号”空间实验内容。

  周建平委员介绍:

  实验多是世界最前沿的探索领域。比如,空间冷原子钟的实验。超高精度的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天宫2号,搭载中瑞联合研制的“伽马暴探测”设备,与瑞士专家一起测量宇宙的伽马暴,研究宇宙结构、起源、演化。

  除此之外,还将开展材料制备试验,研究纳米复合光学材料、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等。

  2017年两会:透露空间站的布局

  周建平委员介绍:

  我国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

  2018年两会:确定空间站运行时间和乘员数量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英雄”杨利伟介绍:

  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

  此外,我国将开展第3批航天员选拔,选拔人数将增加,选拔种类有变化,选拔领域也将扩大。

 

   大飞机:展翅圆梦 

  2017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之一,打破了少数制造商长期形成的高度垄断。在潜力巨大的民航客机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镜头回放:

  2009年两会:首次披露大飞机名叫“C919”。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介绍

  国产大飞机的目标是“安全、经济、舒适、环保”,飞机命名为C919,全称“COMAC919”。C是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前一个9取天长地久之意,后面的19表明该客机的最大载客量为190座。  

  2014年两会:各种审核确保C919飞行安全。

  吴光辉委员介绍:

  C919全面转入工程发展阶段,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初步成果;适航取证工作全面展开。

  当年将完成全机详细设计评审、40多项风洞试验和结构强度试验,以及审定与客机安全休戚相关的工作,为C919未来的成功试飞和安全运营奠定基础。

  2015年两会:年内下线。

  时任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介绍:

  C919正在进行装配,2015年年内下线。同时,民航部门负责进行适航审定,每一套工序和每一个部件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飞机制造安全可靠。

  2016年两会:已获订单517份。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副总工程师洪建胜介绍:

  C919设计上有足够的前瞻性,会努力把该产品做到极致,所以即便交付时间晚,也不会落后于波音、空客等竞争对手太多。

  C919在总装下线时已经收获订单517份,证明了它的竞争性。

  2017年两会:很快即将首飞。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介绍:
  C919已进入首次试飞准备阶段,很快即将首飞。同时,第二架飞行试验机102架机已进入总装,103架机已经开始部段装配。

  2018年两会:2021年交付  宽体飞机CR929即将研发

  已经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商飞公司副总经理、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介绍:

  2018年年底前,第三架C919将首飞,2019年将一共有6架大飞机做不同科目的试飞。

  

  2018年还要完成其它试验,根据试飞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升级设计,使飞机达到最好状态。

  C919已经取得了国际、国内28个用户、815架订单。今后还将中俄联合研发宽体远程客机CR929。


   FAST“天眼”:巡天遥看一千河 

  2017年,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FAST发现新脉冲星,其中两颗距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了约10倍!

  镜头回放:

  2016年两会: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开眼”

  时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的郑晓年介绍: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于2016年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将在未来二三十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2017年两会:下半年试运行。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科技厅厅长廖飞介绍:

  国际上类似装置一般调试周期是2-5年,工程复杂。中国的FAST有望两年内完成验收工作,当年下半年会率先进入试运行阶段。

  贵州将和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建设配套的“大数据天文数据研究中心”,乃至建设国家实验室,对天文数据进行语义分析、视觉识别、图像识别等数据超算处理。

  2018年两会:已发现11颗新脉冲星

  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

  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在内,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中国战略高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量子卫星:通信从此“天机不可泄漏” 

  “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7年,中科院宣布,“墨子号”取得最新成果,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镜头回放:

  2013年两会:首次披露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介绍:

  准备依托国际合作,以我国为主导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希望在2016年前后,构建诸如从北京到维也纳之间的量子通讯网络。

  (因为太过前沿,当年3月7日的那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记者会结束后,潘建伟花了很多时间给记者做科普,解释量子通讯技术。)

  2015年两会:又有重大研究突破。

  潘建伟委员介绍:

  中国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量子隐形传态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两会: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整装待发”。

  潘建伟委员介绍:

  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完成组装,有望在2016年7月发射。相应地,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也在建设中。

  这种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在全球范围将是首次实现,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初步形成,也意味着历经30多年的量子信息研究,终于走向实用。

    

  2017年两会:京沪干线”即将开通。

  潘建伟委员介绍:

  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全线贯通,即将正式开通。这将是全球首个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它量子卫星结合,将初步构建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这个网络能承载政府公务、银行金融系统等重要行业信息,实现“高可信、可扩展的保密传输”的要求。

  2018年两会:10年内让百姓享受量子通信。

  潘建伟委员介绍:

  量子通信,能够在大到国防、政务、金融,小到百姓银行转账及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量子计算还是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它可以解决传统经典计算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气象预报、物理材料设计等。 

  潘建伟还希望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让量子通信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用它对人们的网络转账、支付,提供最高级的安全保障。

   北斗组网:天上群星“参北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大国重器”,是中国自主研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镜头回放:

  2013年两会:研制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介绍:

  继北斗导航卫星导航系统在2012年提供亚太区域服务之后,已开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发,预计2014年前后发射第一颗实验卫星。

  预计在2020年,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2014年两会:预测北斗产业规模可超4000亿。

  国务院批准印发《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将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推广普及,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  

  2016年两会:五颗卫星已升空。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研究员杨元喜介绍: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第五颗星已经发射成功,当年还将再发两颗卫星,标志着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卫星导航体系正式迈进。从2016年开始,每走一步,都是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打基础。

  2017年两会:加密发射北斗卫星。

  杨元喜委员介绍:

  2017年将发射6~8颗北斗三号卫星,其中数次发射为一箭双星的方式。

  2018年两会:上亿手机可收信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介绍:

  今年北斗三号计划实施10次发射任务,共发射18颗卫星,完成基本星座建设,为2020年完成30余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服务打下关键基础。

  此外,目前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手机都已经可以使用北斗导航信号,已经有上亿台手机能接收北斗信号。

   (参考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新闻、央视新闻、东方网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