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想让孩子们去触摸春天,走出教室,去感知大自然……”近日,成都一小学老师在家长群中发布了一则“三月不布置周末作业”的通知,引发家长热议。当事老师介绍,自己的初衷很简单:“阳春三月是踏青的好时光,周末时间,孩子们不必窝在家中做作业,相反,他们应当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日的暖阳,去观察、去发掘万物复苏的生机。”
最近,减负的话题吵得沸沸扬扬。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从校内教育来说,主要表现在作业太多、在校时间过长等方面。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初中生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78%。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日均花2.82小时作业,是日本的3.7倍,是韩国的4.8倍,与欧美等国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作业过多的直接结果是睡眠不足、运动量少,近视率和肥胖率都呈上升的趋势。成都的这位老师不给孩子布置周末作业,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触摸春天、感知大自然的做法,很应当前减负话题的景。
不布置作业,去踏青,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这其实和一部分家长质疑甚至反对教育部门的减负政策是一个道理。家长们担心减负,是在降低学习难度,把责任推给社会和家庭,使得家长不得不在校外教育上疯狂地投入,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更加剧了教育不公。这种疑虑一方面说明当前的减负政策需要改进,减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校内校外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也说明减负还不仅仅是学校一个方面的事情,需要得到社会、家庭等的理解和配合。
减负工作千头万绪,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也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像成都这位老师的做法,改进作业布置方式、改变作业内容。阳春三月让孩子去踏青,看上去不是作业,但是拍照片、办展览、学习诗歌、了解街道的文化历史,不都是作业吗?这些不是作业的“作业”既能受到孩子的欢迎,又能够让孩子在轻松的过程学到东西。
作业之所以会让孩子感到负担重,其实并不在数量,而在于不合理。很多小学生玩手游,可以从早玩到晚,他们会觉得这个是负担吗?当然不会。之所以觉得是负担,是因为大量的作业机械、生硬、简单、重复,既枯燥又乏味。这样的作业,就算只有一个小时、十分钟,孩子也可能感觉是负担,又怎么可能对孩子的未来生活有意义?
谈中国学生的负担时,总有人拿美国等国来比较,称他们的教育为“快乐教育”。就美国学生,尤其是私立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业任务并不比中国学生轻,关键在于作业的形式很不一样。美国小学非常强调动用孩子的多感官来完成作业,恨不得所有作业都和绘画、手工挂钩。一方面,强调要让作业显得有趣,比如,如果把26个字母按照顺序连起来,就变成一条龙。另一方面,则强调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其中,有大量的讨论和研究题,涉及历史、社交能力、科学等多个学科,而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语文抄写。
过多机械、重复、枯燥以及一刀切的作业,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也挤压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成长空间,这其实是对孩子学生成长的双重伤害。而改进作业布置方式、改变作业内容,避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布置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孩子的特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还孩子们自主的学习成长空间,让他们去自主探索,张扬个性、恰恰可以事半而功倍。为中小学生减负,不妨从科学布置作业这件“小事”开始。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