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民谢先生向我们反映了一个事:2015年在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工作人员的推销下,他办了一张信用卡,但没怎么用,2016年底,谢先生找到上海银行办理了销户。没想到2017年3月上海银行又寄了一张信用卡给他,谢先生也没当回事,但之后客服人员又多次打电话给谢先生说:他的信用卡上有30元钱一直没还。到了今年1月份,谢先生办理房子贷款时,那张他没见到的卡,已经让他有8次信用不良记录。
记者陪谢先生找到了上海银行南京分行信用卡中心,查询发现,谢先生当初的信用卡并没销掉,因为销卡必须通过电话银行办理,柜面无法销卡。工作人员说,谢先生不是恶意的,就免掉了30元钱的逾期费用,8次不良记录,也给消除了。
连上海银行都认为用户不是恶意的,说明谢先生确实不是恶意的。那这个误会是怎么产生的呢?
很多朋友都遇到类似情况,手里一些没用的银行卡,怕有额外费用支出,就打算销掉。但看起来简单的一个销卡业务,和办卡相比,就真不简单了。
我有过经历,想把某银行的借记卡给注销掉,就跑去银行。工作人员说了,必须先把以前开通的功能关闭才能销卡。那就关闭吧,反复输入取款密码,几十分钟下来总算忙完了,又告诉我,和卡关联的存折没带过来不能销,我这个气啊,之前不早说吗?后来虽然销了卡,但银行各种理财产品的推介短信还是没完没了。
提醒大伙注意,不少银行在办卡的时候,工作人员都积极给你推荐绑定各种业务和功能,但到你想销卡的时候,这就成了麻烦。往往办卡时开的功能越多,销卡的时间就越长。
某家银行隔段时间就给我发个短信:尊敬的我行优质客户某某先生,您已获得我行“免抵押、信用贷款多少多少钱”。我真不知道它怎么看出来我是优质客户的,除了分期付的房贷,那张卡就没用过,额度也一直都很低。因为有了前面的经历,所以我也不敢搭理,就怕像狗皮膏药一样最后甩不掉。
相信不少人还有更离奇的销卡经历,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服务的权利,有权决定何时开卡接受服务或何时销卡不再接受服务,银行理应予以配合。明文规定的条款,银行却视而不见,明摆着是等着客户用脚投票的。
再回到新闻里的这家上海银行,从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角度来看,你们给谢先生邮寄新卡的时候,该不该做个核实,问清楚人家还要不要呢?管你要不要先寄过去再说,反正失信、欠款都是你的事。发现媒体介入了,就立刻潇洒大度地说一句:用户不是恶意的,我们原谅你了。这么斗心眼,真把客户当傻子了?
你总得想想,客户能看到你们多少善意?愿不愿意原谅你们啊?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