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徒
(作者麦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在中国高校反性骚扰问题上,以往大概就缺那么些能燎燃的星火,能起势的微澜。但现在,事情仿佛正在起变化。
备受关注的陈小武性骚扰事件,日前又有了新进展:继北航校方对陈小武撤职后,教育部也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陈小武就“还”得挺彻底:其显赫职务和光鲜头衔,几乎被全部撤销,从“长江学者”、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导,到被钉在“性骚扰者”的耻辱柱上,陈小武成了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的活体样本。这还主要是行政纪律处分,在“法纪衔接”的当下,没准等待他的还有依法溯责。
毋庸置疑,在此事件中,北航和教育部的反应熨帖人心:北航校方的不隐恶、不护短,值得称道;而教育部首次向媒体通报撤销长江学者称号,也呈现了动真格、见真章的态度。在公众见多了对高校性骚扰止于口号的“绝不姑息”后,北航的不遮不掩、教育部的不偏不倚,展示了“零容忍”的正确打开方式。
也正因如此,很多网友感慨:这一次,期待终于没有被辜负。没有比较就没有欣慰,若翻翻高校性骚扰“简史”里的旧账,就会发现这般结果的来之不易:之前太多次校园性骚扰事件中,公众对“严肃处理”的念念不忘,都换不来积极而彻底的回响,比如,2014年曾深陷“诱奸门”的厦大教授吴春明,虽被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可名字仍能出现在中国考古学会委员名单中;再比如,北师大副院长S教授“茶房下药”事件,虽被免职,但教学资格仍得以保留。
公益媒体平台NGOCN根据媒体报道情况统计,从2014年到2018年,含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在内,国内共曝出了14起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其中有1起是校方初步调查显示涉事教师没有不当行为,还有4起均没调查结果,另有1起调查结果和处罚没公开通报。有的即便处理了,离公众预期也仍有差距。
有些高校将性骚扰事件视为家丑,故讳莫如深。但北航的壮士断腕之举收获的舆情反馈,恰恰表明:讳疾忌医,只会让学校形象丑上加丑,而爱护学校声誉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正视问题,并用真正的零容忍与之切割。特别是在互联网削低了舆论监督介入门槛的当下,回避与护短,只会将舆论炮火延烧到自己身上。
对很多高校来说,陈小武性骚扰事件的警示意义在于,该尽早切掉“学校、教师被绑在同个利益战车上”的观念囊肿,学会合理的舆情应对姿势;对整个社会来说,这起事件的价值,显然不在于个案的妥善解决,而在于其公共价值,特别是此案被带入舆论场且教育部也介入处理后。
在教育部的回应中,就明确提到,“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若该机制顺着“反思教训”的路径生成,并能切实击中问题要害,尤其是解决防治性骚扰的“操作性细则”缺位的顽疾,明确校园性侵性骚扰监测、预警和处理机制与主体等,那毫无疑问,陈小武性骚扰事件的解决,将成为高校反性骚扰的标志性事件,乃至中国反性骚扰“历史转折”中不能忽略的节点。
此次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得以快速、高效解决,与事件受害者、北航博士生的罗茜茜的实名举报不无关系。身在美国的罗茜茜,之所以会在时隔12年后选择举报,也是受到大洋彼岸的反性骚扰行动“Me too(我也是(受害者))”的鼓舞,她才站了出来。
而她的“起而曝之”,又在国内引发了链式反应,影响了国内不少有同样遭遇的人。据报道,目前已有包括清华北大等逾50所高校的数千名校友,就此向母校呼吁建立性骚扰防治机制。
而今,教育部方面的积极表态,就呼应了这类呼吁,也让公众对“中国版‘Me too’开始见效”有了更多期待。
2014年吴春明“诱奸门”发生后,教育部明确了高校师德“红七条”;在此也期待,陈小武性骚扰事件能触发制度层面的响应,最终以个案触动深层次的制度设计,以制度为防治性骚扰提供“导航”。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