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挖人大战”,不妨从制度设计上灭火|荔枝时评

2018年01月15日 10:55:3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燕农

  (作者燕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高校教师,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校“抢人大战”或者叫“挖人大战”由来已久,只是,随着“双一流”建设,如今有了升级版。日前,有媒体报道,上海某高校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了该校“史上最高”的招聘待遇: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并不是一所高校的动作,据悉,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和“双一流”的“速成法”,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国内各类顶尖级“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就那么多,比如截至2016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是507人,东部高校挖走一位,中西部高校就相对应地减少一位。对原本就拥有较少顶尖人才的中西部高校而言,被挖走一位重量级学术领军人物,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教育部长陈宝生疾呼:“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不只如此,长期的“抢人大战”也催生出了一种“频繁跳槽营利”的现象。比如,上海某高校引进的一位专家,在个人补贴和启动经费到位、学校投资5000万元建立起软件平台后不久,就又受聘到另一所高校任职,以获得高额的安家费和启动经费。只要度过合同约定的服务期,就可以反复跳槽,个人利益可观。所以,有院士痛斥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对学生和年轻学者产生了恶劣影响,更造成了科研经费和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国内的一些高校试图通过“短平快”的人才政策,“多快好省地建设‘双一流’”。因为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为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只要引进一两位顶尖人才,就可以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比培养年轻人才快得多,风险也小得多。正因为此,一些资金雄厚的高校才不惜重金加入“挖人大战”。

  其实,正常的人才流动是必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强的表征。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教师平均流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以此来看,或许未来高校教师的流动率还有增加的可能。从积极意义上说,适度的高校人才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避免学术近亲繁殖。而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而言,正是有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才会更为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和待遇扶持,从而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方面下功夫做功课。

  但是,高校教师流动这一说法,并不能解释“挖人大战”的现实。因为正常的教师流动,既包括学术金字塔上的各类顶尖人才,也包括学术金字塔中部或者底端的成长者。而“挖人大战”则是另一种“掐尖”,“头衔”是引进重点,其他似乎都不在重金招聘或者挖人的范畴之内。

  我们固然可以批评高校的这种做法“太浮躁”,但是,仅仅批评并不能改变现状。不妨从制度安排上着眼灭火,例如,区别自己培育与“挖来的”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在衡量大学、学科实力时的权重,基于学术人才培育与防止恶性挖人,设置较为科学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等。如此,方能建立起正常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才流动秩序,真正打造高校的学术高地作用。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