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整治为何治不了河间假驴肉?|荔枝时评

2018年01月09日 10:19:5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与归

  (作者与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一遛就知道了。但现在,是驴肉还是骡子肉、马肉以及猪肉,在嘴里却“遛”不出来了。 

  据报道,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们所加工的,正是当地名吃——“河间驴肉”。这些“河间驴肉”大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这样的“驴肉”价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

  报道中有个细节,早在2011年,河间市对辖区内驴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就进行过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而假驴肉更是屡屡被媒体曝光。远的不说,2017年7月,济南电视台新闻频道还曾对河间假驴肉进行了报道。如今,假驴肉依然笑傲“春节档”,让人疑惑并心塞着。 

  查过没?查过了;罚了没,罚过了。但依然“作坊封不尽,风过又复生”,这是为什么?报道中的一个数据是,猪肉冒充驴肉可以获利一倍。凡是有利润的缝隙,就会有人铤而走险。更可况,当地监管并不算严密。

  当地作坊老板称,“白天烟囱不敢冒烟,一到晚上,都是冒烟煮肉的。”这就提醒当地的日常监管,提醒“专项整治”,不能总停留在常规模式,不能让监管流于形式,不能白天睁开眼,晚上就闭了眼。而是要绷紧食品安全及其质量保障的神经,让监管之眼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留死角。  

  从报道来看,这些死角不仅留了,恐怕还相当“宽敞”。比如,记者暗访的窦庄村黑作坊老板就称,整个河间煮肉的作坊有三百多家,真正有证照的只占极少数。如果说,当地制假技艺太高,相关执法人员分辨不清真假驴肉的话,那有无证照应该很容易分辨吧?

  此外,只有当违法成本足够让制假制劣者肉痛,只有当东窗事发的概率能够强过以身试法的侥幸,才能从心理源头上,震慑类似的违法犯罪活动。  

  而从治本的角度看,河间当地迫切需要摆脱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谋求驴肉产品的企业化、产业化,进而达到规范化、现代化。河间驴肉不能空有其名,而无其品。

  这第一步,需要当地清理出一个良性的营商环境;第二步,需要激活市场主体,引进资本和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鼓励、引导并扶持驴肉加工人员走向专业化,做大做强企业。当真正的河间驴肉品牌做起来了,口碑有了,届时也就可以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挂驴头卖马肉的黑作坊,要么走向自我革命,净化并进化成规范的食品加工企业;要么就走向自我毁灭,被淘汰掉。  

  如果一直是“曝光——整治——再曝光——再整治……”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伤害的就不仅仅是是消费者的胃了,同时还有河间驴肉的品牌和声誉。以次充好、“指马为驴”的模式如果还将继续下去,那么总有一天,河间驴肉会变成河间马肉、河间猪肉,或者干脆沦为“河间混合肉”。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