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更名求职遭拒:基层教育部门应正视失职|青年说

2017年12月28日 11:06:1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陈娟 张颖

  (作者为南京市大二学生;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邯郸市教育局就求职者因专业更名公招遭拒一事作出回应:“这次的话只能这样了,下次我们再征求学校意见,给学校建议。”当地教育局消极的态度让一件本不复杂的事情变得千回百转,饱受争议。

  据悉,四川大学毕业生王芬(化名)在参加河北邯郸市市直学校教师公招时,因其报考岗位所列12个专业中并不包含“对外汉语”,而只有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而被“淘汰”。此后,王芬就专业名称问题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质疑。对此,当地教育部门却冷漠回应,实在难逃懒政嫌疑。

  因专业更名而导致求职遭拒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2014年,厦门大学按照国家规范本科目录规定,把原来的“美术学”改为“艺术教育”。原本,专业更名是为了改变美术学培养目标,更多注重技能而非理论研究,以便毕业生就业,可“艺术教育”的专业名称却给本科生找工作带来了麻烦。毕业生到各地参加教师招聘,却被拒之门外,原因是专业不对口,必须是“美术学”专业毕业生才行。但在国家重新规范本科教学目录后,学生填报志愿时,没有“美术学”这个专业,只有“艺术教育”。

  “美术学”不是“艺术教育”,“对外汉语”不是“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不是“广播电视学”......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事件曝光后,人们往往只顾着责骂相关单位录用机制死板、不懂变通,却忽视了基层教育部门的失职。

  事实上,对专业目录进行定期修订,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各科类的专业目录,经过几次调整和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对加强专业设置管理,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人社部门考虑到现实求职情况,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明确指出“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两者为新旧专业名称的关系,这一做法,并无太大问题。然而,当邯郸市相关单位僵化刻板地抠字眼,只认“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个名称,将“其他专业”的求职者排除在外时,当地教育部门却对此持消极态度,置若罔闻。

  既然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就应当及时启动查证工作,以便为应聘者提供实质性帮助。然而,当地教育部门在发现问题之后,并没有督促用人单位纠错,只是说“这次的话只能这样了”,潜台词即“我什么都知道,可我无能为力”,一心只求让这件事不了了之,可求职者还有多少“下次”?

  基层教育部门作为企业和应届大学生沟通的桥梁,无论是出于对应聘大学生才能的爱护,还是出于对用人单位的责任,都应该把这座沟通的桥梁搭建得更加牢固,而不是随意拆桥,冷冰冰地把关涉到专业更名的学生拒之门外。

  层层推诿的结果,不过是学生遭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