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式”教育,请给孩子留一方自己的天空|荔枝时评

2017年07月26日 11:34:3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扬州中学教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伏天里,比炎炎烈日更为火热的,竟然是暑假里的各种培训班——近日人民网的一篇文章,列举南京某幼升小家庭的补课账单,数额之巨令人咋舌。而在红火的培训班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们如烈火般焦灼的心。

  在如同军备竞赛一般的你争我赶上培训班的过程中,一种“陪绑赛跑”的心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的博弈关系直如囚徒困境般无解:家长们都知道,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补课未必需要和有效;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可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样的心理剖析,初看“竟无法反驳”,但仔细追问便可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是遵循课程标准的,在辅导班提前学可能会赢得一两场考试,能够赢得学习的全过程吗?提前学习的内容,会对学校的教学造成干扰吗?如果说培训班这么有效,那孩子还要上学干什么呢?难道说,经由时间积累、专家论证、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主持的学校教育,真的不如培训机构吗?可怜的家长们,大概一个问题都不敢好好地问一问、想一想,就喘息着、被裹挟着和周围的家长们一起走上了错位的起跑线。

  “陪绑赛跑”心理固然体现出家长的盲目和缺乏思考,但其背后,却是深层次的生存焦虑。在如今家长的教育视野中,马斯洛所说的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还处于主要的位置,更高的分数可以带来更好的大学学习和就业前景,不下血本怎么行?至于“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还是等等再说吧……即便是绘画、舞蹈、钢琴等各种才艺的培训,其中也不乏为将来的发展增加筹码的考量。

  在这里,我要是仅仅提倡放宽心,说有什么样的心态才有什么样的生活,未免太不切实际、不近人情了。我只想从教育的角度指出一点:把求职生存等功利性的诉求看得太重的教育过程,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因为它违背了人性内在的基本需要。一个被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抑的学习个体,一个早已失去了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你能指望他获得怎样的世俗成功呢?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可是,在如狼似虎的培训竞争中,我们得时刻想想:孩子到哪里去了吧?

  有论者把这样的生存焦虑,归结为现代社会(现代性)的特征。我倒是觉得这种解释有点超前——在培训班的竞争中,我们明明还滞留在科举时代啊!苦学,作为一种传统,如今仍被很多人充满热情地提倡,我们的内心,不是还呼喊着“学而优则仕”吗?只不过那个传统的“仕”字,可以替换成“商”、“房”“职”等等在如今更具诱惑力的字眼,只不过当年手工作坊式的私塾,变成了工业社会的流水线教育培训操作。

  有媒体称,培训班之热体现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然而我觉得,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也许并非家长所看重,现实的成绩才是,哪怕成绩的获得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也在所不惜。现在是网络时代,是大数据时代,是翻转课堂时代,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未必出现在培训班里。愿意使用假期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人,在网络课堂和书店里,不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想哈佛公开课都能在网上免费看到);而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个体,难道不比培训班里被裹挟的学习者更具有竞争力吗?

  学生、教师、家长,每个人的心中,都该保有维持正常的教育生态的意识,这样的意识既基于正常的逻辑,更基于有说服力的事实——培训班或许对一部分学生确实有效,但绝不值得众多的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眼前的成绩和明天的未来之间,也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电影《大护法》中,所有的花生人都不能使用属于自己的眼睛和嘴,这似乎也是家长们但求一课的盲目心态的隐喻。想想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在未来如何发展,找到适合他的个性化的教育之路,给他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空和怀想,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