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定是自愿的”,闹婚陋习下的双重羞辱|荔枝时评

2017年06月12日 16:13:0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条伴娘被袭胸猥亵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车内,两名男子分坐在伴娘的身边上下其手,伴娘不停喊叫,还咬了其中一名男子的手臂,仍未能阻止两名男子的行为。视频从微信群流传开,男子的行为被网友谴责,继而引起西安警方关注。很快,警方通报称,涉嫌猥亵的两名男子被带走调查。后续报道说:事情变成这个结局,伴娘和那场婚礼的新郎新娘都觉得很尴尬,伴娘和两名男子认识,因此不想追究,目前正配合警方做进一步调查并说明沟通。

  于是,原本替伴娘鸣不平的网友立刻泄了气。有的说:这是寒了网友的心。有的说:伴娘就是心甘情愿的吧。还有的说:一定是拿钱收买了。有些人骂得十分难听。

  其实,伴娘是否追究并不是此案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猥亵妇女是公诉案,视频已经替伴娘说出了当时的场景。至于具体在审案时,伴娘作为人证的态度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可能要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我不打算以案说法,但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明明被网友骂成一片的闹婚陋习,甚至是警方都看不下去要介入调查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什么仍然可以以乡规为名大行其道呢?婚闹是一种从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民俗,很明显,这种陈规放在现代社会有多不合时宜,但是,它作为乡土生活中的一部分,被一些人不假思索地沿习。

  我曾和一个九零后年轻人聊过婚闹。他说:他的老家也流行这个,闹伴郎伴娘,最恶劣的是闹公公婆婆的,给公公带高帽子示众,还要写上扒灰两个字。我问他:被闹的人不生气吗?他说:不气,大不了下次别人家办婚礼,再闹回来呗。他乐呵呵地说,这就叫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我问他,你们年轻人难道看得惯?他说,有什么看不惯呢,这就是风俗嘛,大家都遵守。我追问,那你办婚礼也打算这么闹?他说不,如果不回老家,就不会这么闹。然后,他又颇有些向往地向我描述老家人逢年过节时的热闹,以及互帮互助的亲热。

  这个年轻人的心理活动是颇值得探究的。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在都市里生活多年,却依然不能与陋习做切割,对他来说,这种陋习却变成一种乡土的象征。不管他明知它有多恶劣、多胡闹、多丑陋,却只要一说“这就是规矩”,也立刻表示妥协与遵从。熟人社会的表征越明显,陋习的威力越强大。

  所以,伴娘的角色十分尴尬,她如果变成控方证人,出面指证嫌疑人,在她的熟人圈子里,她就会变成另类,甚至会被视为背叛者,而如果她拒绝作证,或者为嫌疑人求情,那么,又会被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严重的,会直接骂她荡妇,视为女性的败类。她无论做何选择,都有风险,不是被熟人责备,就是被陌生人嫌弃,两相比较,她肯定是宁可得罪陌生人,也不愿意被熟人孤立。

  还记得当年柳岩在包贝尔的婚礼上做伴娘,被一众男士恶搞,视频传上网,最后却是柳岩向包贝尔道歉。多少人痛斥柳岩的行为是给女人丢脸,是向陋习妥协。但,我只问一个问题:现在提起此事,谁还记得那几个男性当事者是谁?但大家都记得柳岩。

  这是类似事件最尴尬之处,受害者先是在现场被侮辱,而后在网上被羞辱,身体上受到熟人的侵害,精神上再接受陌生人的吊打,最终成为事件的标签无论她们是发声抗议,还是沉默妥协,都受人白眼。在女性权利不被尊重的社会,女性受害者受到双重压迫是很经典的事,一方会奉劝她宽容,另一方会质问她为何不反抗。无论她如何选择,终将不被一方理解,更何谈原谅?而争论的人仿佛忘记,她们本是受害者,本就不该被逼入道德死角。

  陋习之陋,正在于漠视权利,旁观者对女性受害者的质问甚至是谩骂,与视频中的那两名男子,又有什么不同?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