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的美好,无关情怀和冷漠|记者手记

2016年11月04日 13:40:2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超

  (作者王超,江苏广电城市频道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前有一个记者,他看到大桥要维修的新闻,朋友圈里一片情怀和不舍,眼泪和赞美诗层出不穷。他忍不住发了一个朋友圈吐槽,他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可能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种事情挺无聊的,封闭维修两年,又是怀念又是致敬的,至于么,不知道的以为大桥要拆了呢”。阴差阳错,他被派去采访报道大桥封闭前最后一次徒步行走活动,冒雨跟着100多个市民从大桥的南边走到北边,又从北边走回了南边,这个记者就是我。

  先说说我对大桥的印象吧,作为一个非南京土著,对大桥真的没什么好感。第一印象就是堵,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桥北采访,生生在大桥上堵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真的无法接受,后来发现大桥其实就是堵车的代名词,不堵根本就不是大桥嘛。更让我没有办法接受的是,骑电动车的人过大桥,很少有人讲究秩序,说停就停,说快就快,喇叭按得让人心烦。另外加重我对大桥不好印象的是,这里曾经是全中国自杀事件最常发的地点之一,很多人在晚上从桥上纵身跳江,桥栏杆上留着一双鞋,从此,这个人就在世界上消失了。第二天,环卫工把鞋收进垃圾车,大桥依旧车水马龙。每次经过大桥,我都会忍不住联想到这些,对大桥自然更生疏了。

  这样的一个地方,只是封闭维修,媒体和舆论为什么弄得“惊天动地”?我至今也无法理解。

  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谓的情怀,可是情怀这种东西,一旦说白了就失去了最原本的意义。又过了几天,人们忽然意识到煽情和情怀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媒体的追问显然没能让观众满意,修复好后的大桥会是什么样子,至今也没有效果图流出。面对更加拥堵的两年,市民们除了忍受和咒骂,还能做些什么?再建造一座大桥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媒体更应该深入追问的话题并没有进入公众视野,而过江被市民们调侃成“战役”,则是给那些天天说情怀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当然,和我当初一样,对大桥维修保持冷漠和不屑的人也不在少数。不住在江北,不常过江的人,大桥的封闭与否确实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有情怀是件好事情,大桥封闭维修从一个土木工程话题变成社会学话题,也是文化领域的一次胜利;对情怀不屑一顾也是好事情,总要有人给我们泼冷水,冷静下来再去看待这个事件,才会有新的角度和收获。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我这个和大桥没什么情感的人,徒步走完了大桥,最终却收获了一点温暖。不是因为桥本身,而是那些人和桥的故事。采访的时候,遇到一对夫妻,他们开始到南京的时候,租房子住在大桥的南边,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大桥。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经常在夜晚手牵着手在大桥上走。后来,他们经过自己的打拼在桥北买了房子,打开窗户还是能看到大桥。妻子很激动,边讲边流眼泪,她说她是瞒着丈夫报名的,再走一次大桥,现在和过去的生活都被串联起来了。参与徒步行走的100多个人,每个人都有和大桥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看,大桥有了除交通功能之外珍贵的人文气息。

  现在的社会不缺乏戾气,不缺乏抱怨,也不缺乏煽情,却鲜见冷静质朴的人文气息。第一次徒步走了一次大桥,听到了那么多故事,采访结束的时候想特别想说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大桥”,它可能是你上的幼儿园,可能是你的小学同学,也许是你的中学老师,或者是你的大学闺蜜;它可能是一直陪着你长大的玩具,可能是你爱不释手的书......这些美好的事物不可能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总会以各种方式暂时或者永远离开。大桥也是如此,她是根植在很多人心中的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无关情怀,也无关冷漠。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