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生活,向死而生(“老去的生命”主题征文来稿)

2016年10月26日 10:33:3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活动已正式截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 秦玮

  在生死关头,你是否会为了求生而牺牲他人?中秋节前后,韩国电影《釜山行》风靡整个社交网络,将这一选择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眼前,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高速列车前往釜山,列车上一位少女身染丧尸病毒并不断扩散,列车顷刻间陷入灾难的故事。列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年龄、财富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的人们被限制在这样的密闭空间中,然而在此刻他们所面对的东西是相同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

  在东方文化中,死亡常常被视作一个禁忌话题,“言生不言死”是中国人的传统。然而逃避对死亡的思考实际就是逃避对生命的思考,中国人所缺少的恰恰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生死观的教育。在笔者看来,“向死而生”是我们所应当具有的正确生死观。

  向死而生,意味着了解生命的有限性,而这正是做好人生规划的基础。乔布斯2005 年在斯坦福演讲时曾说:“我每天早晨都会对镜自问: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些原本今天要做的事我还想去做吗?如果答案连续多次都是‘不’,我知道我得改变一下了。”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来,生命是无限的,有大好时光可以浪费。然而生命充满着不确定,只有意识到时间流逝的单向,意识到生命终将走向尽头,才能在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珍惜身边美好的点点滴滴,才能提醒自己充分利用每分每秒酣畅淋漓地活着,去聆听他人,去表达自己,去体验世界上新鲜事物,去尝试生命中的无限可能。

  向死而生,意味着知道死亡是一切的终结,所以更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谈起死亡,人们常常会联想到黑暗,会感到恐惧和绝望,然而生而为人,死亡是必然的归宿,一旦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很多困难都将不会阻碍前行的脚步,如抗战时期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终有一死,所以不必害怕迎接未知的明天,不必担心可能会遇到的艰难险阻,拼尽一切去努力,拿出勇气和决心,跌倒后再重新出发。人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豁达无畏的人生态度。人人终有一死,但并非所有人都真正活过,来人世一遭,总要创造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奇迹。

  向死而生,也意味着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能坦然地对世界说再见。医院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医生和家属出于对患者接受能力的担忧,合力隐瞒病情,患者通常到最后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又有多少人因为知道将不久于人世,在临终前形容枯槁,每天生活在绝望和恐惧当中,带着不甘和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没来得及好好告别。假使一早就能对死亡怀抱坦然的态度,就能在最后的日子里完成未尽的愿望,和爱的人好好道别,如史铁生的诗《永在》一般平静:“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回到开始的选择题,在生死关头,向死而生的人们因为知道生命的可贵,绝不会放弃任何求生的希望,但也绝不会为了求生而牺牲他人。向死而生不是悲观的人生态度,相反是更理性地看待生死,更积极地拥抱生活。愿所有人都能够直面生死,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成为生命的常态。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