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在亲人的身边安静地离去(主题征文来稿)

2016年10月20日 09:43:4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前可继续投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徐会吟

  “当你老了,想怎样度过自己的余生?”这个话题非常沉重,也很有现实性。要知道,当今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非常庞大,据统计,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国家层面的情况。再拿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来说,截至2015年末,常州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2.2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2.17%。有学者称,像常州这样的城市已经进入重度老年化阶段。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智慧有情感的动物,在对待死亡这个问题上,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具有温情。

  然而,现实击破了笔者的美好愿景,身边有些老人的晚景是非常尴尬的。

  笔者以前在一所老年病医院工作,这所医院主要收治一些老人,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诊治、护理等诸多服务。笔者发现,有一些子女将生病的老人送到医院后,自己就销声匿迹了,将医院当成了老人的养老院,顶多是在老人的治疗费用不足时,子女来交一下费用,其他时间从不主动来看望老人。这种情况,说起来真的让人伤心。有的老人自打进医院后就再没有出去过,直到病死在这里。其间他的子女来看望过几回?只有天知道。甚至还发生过几个子女为老人的治疗费而争执的事,他多出了她少出了,闹得沸沸扬扬。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如何得到安宁?有不少老人死的时候,都没有亲人在身边。

  养生送死,这是人之大事,然而在社会发展过于物质化的今天,一些人将传统的养老送终孝德传家的作风丢失殆尽。一些老人成了家庭的包袱,成了孤独的个体,这让他们的晚年过得非常凄凉,以至个别老人产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只想早早去离开人世,眼不见心不烦。这真是我们生者的悲哀啊!

  让老人在亲人的身边安静地离去,这是老年人的共同期望。

  我们知道,大多数老人在晚年还是希望能与儿孙在一起的,这是他们的生活与精神需要。有子女的照顾与孙辈的绕膝,他们会感觉出生命最后的意义与欢乐。就是死,也希望有亲人陪伴在身边。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寿终正寝”,所谓正寝,是旧式住宅的正房。“寿终正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老死在家里。既然在家里故去,可想而知,亲人一定是在身边的。现在情况变化了,大多数老人都是在医院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的,但这并不妨碍亲人的相伴相陪。

  以前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那是指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我们要多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多与父母聊聊天,说说家常话。这当然是必须的。现在父母年龄更大了,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住进了医院或者养老院,此时,他们更需要我们来看看啊。

  我们总是说自己忙,想着只要将老人送到医院或者养老院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只能医治老人身体上的病痛,而老人的心病是需要子女和亲人们去诊治的。人老了就怕孤独,他们需要倾诉,需要我们能安静地坐下来听他们讲讲那过去的故事,也许那个故事我们听了千万遍,但老人每讲一次,他们依然会获得不小的快乐,而我们损失的,也许只是看手机玩微信的时间,是与朋友的一场饭局,是与不三不四之人的一场牌局。而这些东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是可以弥补的。

  让老人们在亲人的身边安静地离去,他们会觉得幸福,感觉人生最后的路途并不空虚。《礼记》中这样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音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每个老人都能安心地走过人生的黄昏,这正是当今和谐社会所需要做的事啊。

  《诗经》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让我们也用心地反哺他们一次吧,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了……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