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网络社交的次元墙,有必要吗?|荔枝时评

2016年10月19日 15:01: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青年报对1619名95后进行的调查显示, 38.3%的受访95后经常在网络社交工具上屏蔽父母。有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网络社交工具上的亲友都进行了分组,在发布日常动态和观点时,有时会屏蔽部分人,家人是屏蔽较多的人。

  95后喜欢在网络社交工具上屏蔽父母,这样的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特别是为人父母者心里不是滋味。但是,父母在社交工具上被屏蔽,不意味着与子女的沟通大门就此关上了。95后屏蔽的只是不希望被父母看到的信息,而不是在生活中屏蔽父母。

  在几乎人人都有微博、微信,而且每个人都堪称自媒体人的时代,中老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也不再被视为一件新鲜事。一些中老人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很重要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子女的动态。子女有意识地屏蔽父母,可能会让他们失望。但,必须明白的是,网络社交工具并不是社交的全部途径,更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唯一办法。

  从网络社交工具的特征看,它似乎打破了社交的“疆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国籍的人都可以建立联系,找到彼此的归属。但别忘记,线上社交只是线下社交的延伸,网络社交其实并没有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有容乃大、无所不包。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社交网络中经常联系的人,也是现实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自然也包括亲属。

  这意味着网络社交也是有区分度的,换句流行语来说,网络社交也有自己的“次元墙”。这其实跟线下社会人们的沟通一个道理。你在学校里跟同学讨论的话题,在工作单位跟同事讨论的话题,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跟家人讨论;反之,你跟家里人交流的话题,也未必适用于同学圈和同事圈。如果非要打破这堵“次元墙”,会让社交主体无所适从,进而放弃相应的社交途径。非要把这个“次元”的内容放到那个“次元”,又是何苦?

  就像孩子们很反感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一样,不管在哪个时代,年轻人在与家人沟通时,都需要自己的自留地。这片自留地曾经是日记,是与小伙伴的小纸条,也曾是论坛的帖子、人人网的日志,现在最流行的可能就是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随着技术发展,年轻人群体内部交流、自我表达的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但尊重这种需求的伦理应是亘古不变的。

  至于家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可以有更符合家人关系的方式。如果家人生活在一起,那么日常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家庭内部可以举行各种活动,比如出游、购物,这都是网络社交无法实现的。即使子女和长辈不住在一个地方,也有打电话、视频等更加紧密的交流方式。退一万步说,即便95后在网络社交工具上屏蔽家长,屏蔽的也只是不希望家长看到的信息,并不是拒绝用网络社交工具与家长沟通。

  血缘和亲情让家人无比紧密地绑在一起,但年龄差异和代际差异决定了不同代际的家庭成员之间很难实现完全敞开的沟通。在现代社会,幻想那种晚辈对长辈事无巨细地汇报,家庭成员“同在一个屋檐下”般毫无私密性的家庭关系,不仅不现实,还是落后的观念。构建健康、合理的家庭关系,需要家庭成员之间明确沟通的内涵和外延。一些家长与子女日常沟通都不够的情况下,却希望看到子女社交网络上趋向于跟同龄人分享的内容,未免不是对亲情关系的错误理解。

  不管哪种社交方式,都有属于自己的“次元墙“,尊重“次元墙”,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交与沟通。对独立的个体而言,从来没有毫无保留的个人信息输送,有克制的沟通才是最好的沟通。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