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为死亡做些什么?(主题征文来稿)

2016年10月17日 10:45:3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前可继续投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江婉琴

  最近两年,爸爸三不五时会目睹一些老同事离开人世。

  前几天饭后,他说起一个比他小五岁的同事(60出头)心梗走了。说完又感叹几句:“他原来多快活啊,一辈子没结婚,穿的讲究,吃的也讲究,没事就在外面溜达溜达,也没什么恶习,总是体体面面的。但是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臭了,死了半个月都没人知道,无儿无女啊,还是他妹妹给下的葬。”说完这些,爸爸沉默了一会儿,大概觉得扫了大家的兴致,又挑起别的话题。

  大概两三年前,爸爸就提起买公墓的事,但因为和我妈身体都还不错,也就一直被搁置了。妈妈有时埋怨:“别人还没六十岁就买好了,现在越来越贵,好位置都给挑完了。”口气像是谈论商品房,并没有什么忌讳。爸爸也不是没有想过江葬、树葬,遗体捐赠也不错。他俩对死亡的态度似乎表现的很开明,但也只是说说,并没有进一步的举动。

  人或许能优雅的老去,但能优雅从容地面对死亡么?

  今年夏天发生的事,让我动摇了先前的看法。开始,爸爸牙疼难忍,医生建议消炎后再拔取,但眼见着炎也消了,他还是犹豫不决。在电话里告诉我:“拔牙很痛啊。”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却能感受到声音里的一丝无助。秋天来了,那颗坏牙现在还躲在他的口腔深处。

  原来老人也是很脆弱的,饶是坚强一辈子从未在人前掉一滴泪的父亲。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叙述了法官伊凡身患绝症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他面对死亡孤独、疼痛、毫无尊严,讨厌别人的同情、健康和力量,又需要对待孩子式的怜悯。再一次验证了,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会措手不及,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能尽量表现出克制而冷静。

  很多老人时常幻想自己生命的终点是:长痛不如短痛。大致认为:快一点结束生命最后的阵痛吧。

  较之于生命的诞生,死亡的未知因素更大,从长远来看,它无从准备。近些年刮起了养生热潮,人们都尽量让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健康一点,机体磨损程度小一些,心态尽量乐观,以此来面对死亡。

  但对死亡最好的准备,光有养生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排除过度养生的焦虑感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是不是应该考虑下过好每一个当下,让生命更加充盈,才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爸爸最近开始复习《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并热情推荐给我,说平时遇到什么事情,看看这个也不错。花甲之年,能够认识到自己意识的局限、进行修缮,哪怕动作缓慢迟钝,也是生命质量的一次跨越。

  换取生命的厚度当然不只有读书,烹饪烘焙、体育运动、唱歌跳舞、观影绘画、手工制作、种植养殖、旅游采风……都是不错的选择。换句话说,一切能获得愉悦感,于他人和自己无害,有可持续性发展空间的,低成本(相对个人而言)的项目或许都可以抵达生命的充盈。

  在我们青壮年的时候,更多地是向外掏出一些什么东西,到了年老,尽管有些不能修补了,但心境这件事依然可以。有人终其一生都是孩子,懵懵懂懂无知无畏走一遭,活得潇洒死得从容,我并不羡慕这类。我更欣赏的是:终其一身都在填补自己的那类人,在此过程中,他们慢慢练就了自知、克制,和生而为人的无知与盲目,形成了人生呼应。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