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受我的老(“老去的生命”主题征文来稿)

2016年10月17日 10:41:0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前可继续投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周二中

  生与死是硬梆梆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空灵的哲学问题。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最著名的独白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吧。

  像我们这些现在四十多岁的人,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再过20年,当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面临既要在社会上拼搏奋斗的压力,又要在家庭中赡养老人扶养下一代的义务,相比于我们那一代人,他们的责任也许更重,这些我们比谁都清楚。

  前一阵子跟孩子同学的父母在一起聚会,大家就聊到今后我们的养老问题。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妈妈就笑着说:“我们老了不能动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想办法了,总不能给孩子带麻烦啊!”她笑得很诡秘。我们都知道她话的意思,那就是自己老了实在无益于家庭与社会,就要采取自家且了自家身的办法来与这个世界告别。我们都笑了,我们并不是笑这个妈妈的想法幼稚,她其实是非常爱孩子的,怕给孩子添一点点麻烦,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想的。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要孩子还有什么用呢?再说,怕给孩子添一点点麻烦就真的是大爱么?不是,那甚至是愚蠢的想法。

  先说一件事。那一年电影明星陈强老先生去世后,某地电视台为陈佩斯做了一档子节目,主要内容是讲陈佩斯如何照顾生病的父亲,最后送父亲一程的。陈佩斯的事情很多,可以说是个大忙人,主持人就问他,大意是照顾父亲有什么感想。陈佩斯想了想,认真地说:我要感谢父亲,他让我有了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陈佩斯说得很动情,让观众鼻子都发酸。要知道,此时的陈佩斯也是50多岁的人了,那天他没剃掉白白的短须,显得格外老态。但我觉得,此时的陈佩斯也许才真正成熟了,因为他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他以自己的孝心送父亲无憾地归去,这对父亲、对他自己而言,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与圆满。

  再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当我们老了,苍颜白发,步履维艰时,难道我们就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局外人?我们不想给孩子添麻烦,这是天下父母的爱心,但我们如果让自己的存在与孩子不相干,甚至像前面说到的那位妈妈一样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来成全自己对子女的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残酷甚至自私,因为子女不需要你的这种成全。

  爱是相互的,只有彼此传送才能真正体现爱的本意。像陈强那样的大名人,完全可以老了不用子女照顾啊,但他为什么选择让孩子来服侍,这一方面是因为亲情无可替代,另一方面,这也是给子女一次反哺的机会,子女能在父母膝下奔忙,这既是父母的福气,更是子女的修为。这会让子女感觉到,人活着并不单单是为了赚钱博得名声,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抚慰去照拂,那就是亲情,那就是人伦。

  当我老了,我将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我将幸福地让孩子为我操心奔走。

  当孩子觉得家中有老人,尤其是有需要他照顾的老人时,他也许才会感觉出人生更大的责任来。有牵挂的人生是幸福的,相反,毫无挂念的生活,将如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人生就是一个轮回,我将以我的老,让孩子明白人老了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我老了还会有作为,孩子会明白,老人都这样惜分惜秒,我更应当珍惜生活呵护人生;也许我老了将一事无成,只会躺在阳台上晒太阳数着日子而过,孩子会明白,如果年轻时不努力,老了将是什么样子。

  当我老了,我要让孩子感受我的老,从我的老当中体味出人生的要义来,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到那时,我就会说:生不是问题,死也不是问题。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