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暴雨袭城,我们这样取得胜利

2016年07月15日 11:37:4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超

  (作者王超,江苏广电城市频道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6月末,江苏各地开始受到暴雨侵袭。进入7月份,南京各地的防汛工作进入关键时刻。高淳和溧水的湖水上涨,有决堤风险;长江大堤三汊河段出现渗漏和管涌;市区内的多个小区和道路被淹。我在第一时间进入水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采访和报道。在前后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击退洪水的整个过程。

  十八岁的战士

  舟桥旅一直是防汛的主力军,这一次江堤险情他们也是第一批赶到现场救援的力量。到达现场之后,这些战士就在水中搬运沙袋,巩固堤坝,搭建起一米多高,近百米长的子堤坝。让我意外的是,搭建起这道堤坝的很多是入伍一两年的新兵,他们有的刚满十八岁。但是,在与时间赛跑的任务面前,他们展示出了军人的担当。

  在采访中,我发现了一个细节,很多战士在进入临时驻地休息的时候,都会脱掉身上的衣服,后来我得知,他们只带了两套衣服来抢险,刚到现场,穿在身上的就湿透了,他们就一直穿着潮湿的衣服作业,休息的时候再换上干衣服。而为了加快进度,不少战士用手挖泥土,磨出的水泡不断被磨破,但他们依然坚守在第一线。

  与江水搏斗的勇士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渗漏,现场指挥的专家们建议有人要进入长江中,用彩布条和沙袋堵住渗水点。当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任务紧急,舟桥旅的6名战士主动请缨,一个连长带着5个战士,决定与江水“博弈”。尽管身上都绑着绳子,但当他们跳入齐腰深的长江中的时候,我还是被他们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三个多小时,在冰冷的江水里,他们6个人把数百个沙包投进长江。上岸后,我问其中一个战士,下水之前想象过有多难吗?他说:没跳进水里的时候,以为会很简单,但真正站在水里,他也有点害怕,但看到岸上人们期待的目光,他们6个人克服了恐惧。后来我得知,这几个战士谁都没有告诉家里人自己进入了长江中抢险,因为他们不想让家人担心。

  光荣的临汾旅

  高淳和溧水的居民应该深刻地记住了“临汾旅”这支部队。正是因为官兵们的日夜救援,他们才能安然度过最严重的汛期。在所有驰援溧水的官兵中,一位44岁老兵的身影让人难忘。他就是已经转业的临汾旅原副旅长王竹鸿,有人问他,都转业了怎么还出现在大堤上,他的回答简单但是有力量:脱下军装不能改军人的本色。连日的抢险任务中,很多战士的身上都被晒伤了,脚被水泡得也失去了知觉,很多当地的老百姓都来看望他们。但是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我意外的决定:他们把热心群众送给他们泡面和矿泉水,又全部捐给了灾区的居民。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在因灾转移之前,硬是要和每一位官兵握手,看到这一幕,大家都被感动了。

  江堤上的守夜人

  救援的力量不仅仅是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城管、民警、民兵以及南京水警的多个派出所都日夜坚守在江堤上。有一位所长,我没有问他的姓名,从南京长江超过8.5米的警戒水位之后,就一直守护在堤坝上。他要随时查看江水的情况,一旦江堤有异常,需要第一时间报告。我注意到,他一直是站着的。看得出来,在风雨交加的大堤上日夜守护,他很累。我问,你怎么不去找一把椅子坐下。他回答说,那么多人在抢险,我如果坐在这里,被老百姓看到了不好。

  还有一位民兵,在得知江堤险情后,他连夜组织了十多个人,他们是最早到达三汊河江堤的。一直奋战到第二天上午,他们见到救援大部队赶到现场后,才默默离开。

  洪水终会退去,阳光总会到来。抵抗洪水的,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没来得及说一声感谢,没有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样子,幸运的是,我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些感人的场景。大水无情,在天灾面前,人类总会在一瞬间就变得渺小,但是,每一个平凡的人面对洪水时展现出的坚强和决绝,又让我们重回伟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