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破解“幼儿园伤童事件”难题从强化“监控”开始

2016年07月15日 14:16: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邢超

  (作者邢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新闻中心主任;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年来,“幼儿园伤童”事件频发。最新的一起发生在吉林市创世纪小博士现代幼儿园。起因是家长发现老师发在家长微信群里的视频居然是“摆拍”的,拍好视频之后,原本应当给孩子吃的水果、糖果等食物,均被一一收回。家长据此通过追查监控录像又发现,该幼儿园存在老师体罚幼儿、喂不明食物等行为。

  该幼儿园教师如何体罚孩子,新闻没有写明,但此前媒体曾曝出其它幼儿园老师对孩子采用撞墙揪头揪下体等体罚“花样”,触目惊心,令人格外心疼。

  变态体罚这种违背师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虽然并非幼儿园业内的常态,但不断增加的个案,使得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家长好像得了“被害幻想症”,时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遇到“非正常待遇”,老师也会基于这种不信任而难以完全付出真心和真情,甚至还要考虑面对家长质询时如何“自证清白”。如何改变“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尴尬,成为构建幼教行业正常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观察若干“幼儿园伤童”事件,可以发现在事实或者性质的认定上,监控录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某一角度来说,强化“监控”或能缩小甚至修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裂缝”。

  当然,安装监控并非法律法规上的强制性要求,即使根据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幼儿园的园舍、设备”部分,也没有安装监控设备的要求。但在目前家、校关系比较紧张的形势下,一旦出现疑似体罚事件,由于累积的舆情而造成社会民众“刻板印象”,基本偏向于对校方或老师进行“有罪认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其中就包括做好校内监控工作。这肯定会增加学校的资金投入,但和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造成的声誉和招生损失比较,应该还是“划算”的。

  这里必须澄清一个认识误区,强化“监控”的初衷并非是为收集老师的“罪证”,而是为在出现扯皮的情况下还原“唯一的真相”。以不久前上海一幼儿园伤童事件为例,家长认定老师存在“绑椅子胶带封嘴”等体罚行为,老师则矢口否认。家长、校方之所以各执一词,真相难以浮出水面,症结就在于没有安装监控。所以,家长对涉事幼儿园提出的四点要求之一就是“希望学校尽快在教室安装监控设备,并向家长开放实时查看的权限”,由此,以后再有类似情况发生,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也不会再有“无头公案”。

  学校或老师对待监控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有无自信面对以及是否经得起监督。“开门办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欢迎监督的姿态,传递的是不怕“找茬”的信号。这也会在客观上促使幼儿园更加注意各种办学规范,督促老师更加注重和改进自己的职业行为。

  其实,幼儿园监控完全可以实现远程查看。一方面,辖内所有幼儿园的监控可以统一联网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便于其实时监督,这种技术在很多地方的公交车或者长途客车上已经普遍采用,效果还挺不错。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通过移动客户端联网学校监控,这样就能随时随地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者纠纷,长此以往,也能逐渐治愈家长的“被害妄想症”,和谐家校关系的形成也就能够水到渠成。

  不过,有形的监控也并非万能。即使解决了监控死角的问题,有形的“伤童”行为或可避免,但无形的“冷暴力”却防无可防,比如对孩子的忽视、冷漠或者言语的刺激——某种程度上,这种“冷暴力”对孩子心灵以及成长的伤害远甚于有形的体罚。所以,“监控”不仅应该是物理设备和具体技术上的落实,更应该是包括幼儿园的行业准入、师资审核、过程监管在内制度设置和执行。

  家、校关系本应和谐、融洽,并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今演变成如何彼此防范的“技术探讨”,其实是一种悲哀。幼儿园和老师绝不是为“伤童”甚至“虐童”而存在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也绝对不是为了与老师进行一场“相爱与相杀”的攻防。

  但在现阶段,信任代替不了监督。

  常常诉诸新闻的“伤童”事件,固然都可以归咎到师德建设,但师德建设首先是外化于形,然后才是内化于心——这中间,就有如何对师德进行规范的问题,包括到位的“监控”。

  当然,“监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