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每周记者手记:世界读书日,假装自己爱读书

2016年04月22日 15:39:3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毛俊

  (作者毛俊,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读书,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读书而开眼界,因为开眼界而思考,因为思考而理性自由,这是我心中读书的应有之义。这几年,能跟读书联系起来的话题越来越多:实体书店何去何从,手机阅读是否挤占纸质阅读,24小时开放的书店多引人注目……这些热点,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全民阅读蓬勃开展的错觉。但作为一个报道读书日的媒体人,却有不同的感受。

  “最美书店”哪里美?

  和实体书店并不算太好的整体业绩相比,媒体同行关于实体书店个性的讨论,却显得生机勃勃:从北京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开张,到苏州颇具规模的诚品书店营业,再到号称全球最美N大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和最近刷屏的钟书阁杭州星光书店,绚烂的镁光灯下,“最美”书店逐一亮相,成了读书日前后闪耀的明星。类似的书店,我多少去过一些,虽然也有印象,但随便用“最美”来形容,我却不以为然。

  时光倒回十几年前,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周围的书店只有两种,一种是学校附近私人老板的书店铺子,主卖一些教辅材料,黄冈密卷,学王一拖三,王后雄系列,这是老师们的最爱,学生可不大喜欢。另外一种就是新华书店,这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没有互联网,辞海就是最生动的百度;没有电影,最新的哈利波特中译本也能把我带入魔幻世界。如今,新华书店好像不那么上镜了,缺乏个性化的陈展布置,没有24小时营业的噱头,而且不怎么打折,的确很难吸引文艺青年的目光,渐渐的,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最美书店、温馨书店、古典书店就成了媒体的宠儿,似乎书店不弄出亮点,就很难成为焦点,记者都不愿意去。

  第一次去金陵书店采访的时候,古典的装饰风格的确让我耳目一新。但问问光临的读者,发现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书店当做购书看书的圣地,只是当做一个优雅的办公场所。前几天在中山陵某书店,我的同事甚至看到有人在拍婚纱照。看电脑的比看书的多,戴耳机的比做笔记的多,参观的比驻足的多。纵然环境优雅宁静,但作为一个书店,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呢?

  我始终觉得,一个书店的灵魂不在于它长得怎样,而首先在于它卖了哪些书,能带来什么样的思想。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改造前,我采访过几位读者,发现对于单纯为看书买书而来书店的人而言,不同的装修风格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用户体验差别:同样的莎士比亚全集在促销,同样的法律条文大全出了最新版,同样的熊孩子跑来跑去,同样的情侣捧着电脑喝咖啡,在那么多的“最美”书店里,读者其实都差不多,卖的书也是大同小异,那些浮华的装饰到底能不能让这家书店真正“最美”?那些对“最美书店”乐此不疲的人,又到底是看上了它们身上的哪一点?可能在书店老板的心中,装修风格的确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但那些蜂拥而至、动动手指转发“最美”的人,真的能领会得到吗?

  我觉得,一到读书日就在媒体上纷纷冒出的“最美书店”,就像是肯德基的鸡腿堡,鸡肉是有营养的,但炸成这样,未必是最好的料理。可能他们真的只是一部分人的香饽饽,而非全民阅读大旗下,大众化的商品。

  我喜欢读书的感觉,但我看不进去?

  你喜欢读书吗?作为海采题目,这个问题并不高明,但大家的回答却很有意思。大部分人并不大好意思在镜头前标榜“不喜欢读书”,因为这约等于说“我就无知怎么地”,因此很多人即便不怎么看书,也会说“喜欢读书”,至少说“因为忙所以最近看得少”。但表情和语气不会说谎,当我进一步问,那您以前都喜欢读什么书,很多人的回答就支支吾吾起来,《西游记》,《红楼梦》,这种广谱适用的答案缺乏新意,因为我不大相信那么多海采对象都喜欢《红楼梦》。相比而言,《知音》《读者》《故事会》这样的答案倒更具有真实性。或许说喜欢读书的采访对象,他们的真实声音是:我喜欢读书的感觉,但经常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那为什么喜欢读书呢?海采中有人说,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几个人说可以让自己显得有档次!据说前些年一些影楼的婚纱摄影中,书籍、书架的背景元素很是热火,去书店拍婚纱照的也不是个例,不知是否受到“读书让人显得有品味”的影响。但其实,缺乏和作者灵魂的交流,没有对文字深入的思考,强行读书这种事,是很耗费成本的:装了半天的样子,什么收获都没有,一次两次尚能新鲜,长久了也就懒得“装读书人”了。或许就因为如此,《知音》《读者》《故事会》倒成了不少人心中最友善可爱的“书籍”。读完后有没有感触?有。那看得累不累?一点也不累,读书真美好!

  我从不鄙视看《读者》《知音》的人,当然,也不认为只看《读者》《知音》的人,会有多么不错的谈吐和见地。读书从来不是什么轻松活,难点也并不在有没有书房和红袖。今年两会前,为便于采访报道,更好地理解中国全国人大制度,我打算看看蔡定剑老师的一本相关著作,由于该书已经绝版,很难买到借到,不得不去某宝购买复印版(虽然这样做不大合适)。拿到书后,印质很差暂且不论,各种没见过的专有名词才真叫人头痛,配上词典,我花了一个月,终于看完第一遍。要说读这本书苦不苦,太苦了,但有没有用?有用啊!如果对书中的基本内容一窍不通,我在采访报道时,岂不满口外行话,引人耻笑吗?“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跳完”,如果没有啃硬骨头的底气,怎么好意思说“我喜欢看书”呢?

  在我看来,读书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让我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但也绝不是吃饭咀嚼那么简单——饭吃完了还得付钱或者洗碗呢,不是吗?

  最美书店不重要,优雅环境也无所谓。读书首先是自己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看自己需要看的,足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心中读书的概念,也注定和我的不同,或许,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个性”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