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我的秘密,换取你和别人的交情

2016年03月01日 10:28:07 | 来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节长假一直追着《我们15个》看。追剧至今,也算完整地围观了几场激烈的冲突、几轮泪水与鼻涕齐飞的投票。但说实话,我始终带着一份起码的善意去观察平顶上的居民生活,并没咂摸出太浓重的心机味。此前的评点,也多是针对社会痛点,疏于人性观察。

  近几期《我们15个》中,一个屡屡出现的场景是:两三个人凑在农场的角落里,评议着其他居民的品行。当然,这评议不是光明正大的言辞,而是唯恐为旁人听去的小声嘀咕。喜欢表演的小斌和坚持音乐梦想的丽维很是细致地回忆了一番鹏鹏的投票之举,得出鹏鹏(艺术家訾鹏)心机重的结论。而丽维又在胖虎(爱做饭的郑虎)面前,把吕日阳(互联网青年创业者,东北猫创始人)骂了个体无完肤,称其“最狠的就是他”“永远都是说一套做一套”。 

  嚼舌根者:总有奸臣要害朕!

  如此情形,想来你我皆不陌生。在你的周围,总有那么几个人,似乎有高于常人的观察力,能够洞悉身边所有人的性情优劣,在私下的闲聊中,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抛出一颗重磅炸弹——往往是直指他人人品的负面评价。他们自然难以使人信服,不过没关系,这些人能够熟记每一个能够支撑其结论、却为所有人忽视的小细节,哪怕一个轻蔑的眼神,一声不屑的鼻嗤。他们非常乐于帮你拾起疏忽的记忆,在你脑中也烙下同样的判断。你所耳闻或亲身参与的嘀咕,也通常由这些人来牵头组织。且不说背地里说三道四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合适,单是那一番自命深邃、洞察一切的姿态就令人弥足反感。

  从社会学角度看,背后嚼舌根的爱好者,大概是出于三种心理。一是渴望被人关注。人人皆有窥视欲,他所掌握的信息不为你所知,却非常有料,在这种散秘式的交流中,他充分享受着掌握内幕的优越与得到关注的快感。二是急于释放压力。当一个人心中积压的印象与成见较多而无法内向消化时,会产生相当强烈的不适感,与人分享他的“观察”,实则是心理压力的一种释放。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寻求亲密交往。通过大胆袒露心迹、说出对第三方具有攻击性的言辞,往往能够给人以“我是拿你当朋友才跟你说这些”的暗示,借以表达对亲密友谊的渴望。能跟你绘声绘色说别人的,也能跟别人添油加醋地说你。因为你与“别人”没有特殊之处,只是她广泛寻求亲密友谊的众多可能选项而已。 

  一句话说得太好了:别拿我的秘密换取你和别人的交情……可你身边多少人在这么干?你跟她掏肝掏肺,她在别人面前眉飞色舞地把你的心里话当笑话讲。还是要听哲人的话,踏入社会之后,该收一收那种见谁都掏心掏肺的倾诉欲了,稍微一亲近就说心里话的毛病必须改了,你说的是心里话,可别人听的是笑话。

  这种嚼舌根的交流方式带来的是信息的成倍增长。有时,我们原本对群体中的某个人无感,但因偶然听了那么几句说三道四,已不觉中给我们的心底涂抹上了一层偏见。当你听了一番对某人“有理有据”的评议,难以如蜘蛛网般不留一丝痕迹地抹去。有多少事,本是子虚乌有,凭空被那一双双敏感的眼睛和一张张不觉疲倦的嘴搅和得火药味十足。有多少纠纷与偏见,就是在这闲言碎语中一传十、十传百地嘀咕出来的。

  当着人前,脸上写着十分和谐、百分友爱。背后嘀咕,怨气冲天、言辞刻薄。心中暗暗期待自己所厌恶的人成为全民公敌,急盼借众人之手除之而后快。为达目的,不仅对所厌恶之人进行添油加醋地描述,还不惜对所处环境进行妖魔化处理。大嘴维维(张丽维)离开平顶前,袒露了自己的心迹:“平顶上的每个人都很可怕。”很显然,在她眼中平顶居民皆不是善茬,带着一副“总有奸臣要害朕”的阴谋心理,看谁都像是背后可能给自己捅刀子的小人。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描述为“猜疑效应”树立一个面目可憎的假想敌,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用来证明自己设想的信息上,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这是典型的循环证明法。虽能自圆其说,却多捕风捉影,搅动着集体充斥着猜疑多虑的氛围,害人害己。

  宫廷剧熏出来的权谋文化

  人大概都是如此: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落魄时简单,变阔了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如此扭曲,固然有利益的手腕在用力,但也与我们耳濡目染的权谋文化不无关系。

  打量身边,活跃的宫廷题材剧、热卖的庸俗成功学,皆透露着权谋文化的痕迹。玩弄权术成了每一个所谓职场达人、人生赢家所必备的技能,成了深受追捧的处事哲学,被镶嵌上了“中国智慧”的金边。

  一个人有着至纯的灵魂,本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善洞察,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是城府的深度,不是灵魂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

  对于一个不谙世事、阅历尚浅、心纯如白纸的人来说,第一遍观看往往是云里雾里,全然不知那看似平常的对话中暗藏着怎样的锋芒,也不知一个好端端的人,怎就被排挤出局。唯经旁人提点过后,才能明白几分。但这番觉醒必然伴随着一阵渗透脊髓的寒意——原来,我不知不觉中疏忽了如此多别有深意的言辞。同时出于本能地反射出一种自省意识——从今起万万不能这么傻下去了。

  不过,你单纯如纸没关系,他们有充足的耐心教你玩弄人情世故于股掌之间、教你看透办公室的勾心斗角、教你在派系斗争中安身立命……如此不遗余力的兜售,造就了相当一批人老谋深算、极善揣摩、城府深重。

  

  如此颜厚心黑、机变百出的文化,被称为“厚黑学”,以李宗吾的《厚黑学》为源,充分剖析人性黑暗自私之面,揭示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很可惜,一部好端端的社会学著作被歪曲成了争权夺利的锦囊妙计,被勾心斗角者奉为圭臬。

   平顶不是远离心机的世外桃源

  世界本身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利益分配很复杂。桌上有一堆苹果,人们不在意苹果有多少,而在意分到自己手中的有多少。平顶有一摊子事,居民不在意这摊事有多少,而在意自己多干了多少。多少人本有大智慧,但因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成了小聪明。

  有多少踊跃报名争当居民的人,是带着一腔对世俗的极度厌倦填写了走进平顶的申请表。他们自诩心思单纯,无力应对复杂的勾心斗角;号称受够了站队文化、拉帮结伙,揣着一颗不甘与肮脏同流合污的心无处安放。他们是满怀着对彼岸世界、世外桃源的期冀来到平顶,却不知城府早已爬满了每一寸肌理。

  一个手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一个头脑被权谋文化绑架的人,听任何话都能品出弦外之音,看任何行为都斥之心机婊。在权谋文化盛行之处,人的心理资源与头脑资源皆被极大地浪费了:蜷缩在格子间里冠冕堂皇地看着文件,焦头烂额之余还进行着另一番思索,陷入在低级的互斗与互耗之中,提防着被人算计,又小心窥待着算计别人的机会。即便在与世隔绝的平顶,也改不掉深入骨髓的习惯。

  远离闹市的平顶,就是隔绝了心机的净土吗?当第一批居民第一次叩开农场大门时,当平顶之上只有一个谷仓、两头牛、几只鸡的时候,或许是的。但当平顶初具了模样,生存已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难题时,从俗世中携带而来的权谋文化、站队文化、人际哲学,又有了生根发芽的空间。

  永无休止且言辞尖酸的嘀咕,让我严重怀疑他们所谓的自诩与厌倦的真实性。他们更像是在世俗争斗中的弱者,他们所谓的无力应付,不是出于内心的清高,只是出于未能获胜的失意。头脑里那根不太光亮的弦始终保持着一份敏感,只是扮演着善良而屡遭算计的受害者罢了。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但痛苦的人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是:活出简单来不容易,活出复杂却很简单。

  挣扎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谁没叹过几句“心真累”?谁没表达过渴望归隐山林的愿望,在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中远离城府深重的勾心斗角?平顶的生活,远离闹市、建设家园,该符合我们关于世外桃源的想象了吧?但它竟也不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般简单纯粹,不过是换了场景、缩了规模的社会。庆幸的是,《我们15个》既没有对居民进行遮丑式处理,也没有带着过分的嗜血去围观冲突,用完整的影像回答了:“在你眼里,为何就没有一片净土?”恰如其分地展示着居民的真相,也戳中了人性的真相。

  再抽象的制度与氛围,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构成。当我们咬牙切齿地表达着对身边污浊环境的憎恨时,往往疏忽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15个》的真实记录,不客气地道破了它——你所深恶痛绝的品质,恰恰根深蒂固地盘固在自身血液里。话确有些刺耳,却不掺半分虚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