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春节系列评论(五):Linda和翠花的圈子不必强融

2016年02月08日 12:16:2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毛俊

  (作者毛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几天,看到了一个段子,大意是,春节近了,某都市现代化写字楼里的Linda,Jim,Tom坐火车回到了老家,名字又变回了翠花、黑蛋、二狗子;而某国家部委小隔间里的办事员,回家下火车后,名字则变成了李处、赵处、张处。一个人在不一样的社会环境当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春节几天内要适应这种变化,还真有点困难。

  有网友戏称,春节对在外漂泊的年轻人而言,有的时候就是“春劫”。虽说回到了儿时的乡村故里,但早已习惯城市生活的他们,却要遭遇不少平时不会遇到的烦恼:如果家里有个着急抱孙子的老妈,租个男女朋友回家过年就有了市场;如果老家的发小、好友都有了孩子,又得忙着准备红包礼物。过节了,有些话不能随便说,要避晦气,有些话一定要说,得告诉大家我在外面过得很好,春节的担子真是一点也不比平时轻。那些应对七姑八姨提问的“秘籍”也好,从Linda变成翠花也罢,其实都是返乡人在两个世界穿梭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春节都意味着团聚,但这些年团聚的背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时候,纵使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在发展差距有限、人员流动不大的农耕文化时代里,春节的认识在全社会都有着高度的统一。而现在,千千万万从乡村和小城镇走出来的年轻人,已经和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共同发生了改变。春节回家,即便草屋换新房,面对那些一辈子土生土长的老家人,我们依然会觉得,这个春节多了不少陌生。

  就拿生在一个小城市的笔者来说,从大学到研究生都在外漂流,毕业后又到南京工作,细细算来十多年间,绝大部分的日子都在北京深圳这样的地方度过。去年春节回家,亲戚们第一个问题就让我犯了难:你是名校的研究生,一个月起码也得好几万吧?没等我开口,一群表哥表嫂就已经有了结论:名校毕业又在大城市,学习成绩还那么好,一个月不拿个几万他今年敢回来吗?想想自己一个月并不丰厚的薪水,我有点尴尬。看来,在亲戚面前,那些网传的“提问抵御秘籍”的确很不堪一击。

  不过,我倒觉得,亲戚朋友们的各种追问,没什么恶意,他们只不过是反映了一个我已经逐渐陌生的生活状态而已——在那些没有机会走出一方小天地的乡亲心中,我是他们窥探大城市生活的一个窗口。困于有限的阅历,他们羡慕出去打工或者读书的人,想知道如何“挣大钱”,愿意打听大城市里地铁和公交有什么不同,想了解用手机怎么能打出租车买东西,对天上的无人航拍机也充满了惊讶。当返乡者站面前时,他们怎能抵挡住内心的好奇?在小村小镇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星来客”,他们希望从我这里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或者印证他们心中那个“外面的世界”,毕竟这样的机会,也就是春节才有。

  何况,觉得别扭的也不只是我们这样回乡的人,在家人心中,我们的不少习惯同样会让他们不大适应。比如,父母年纪大了,往往睡得比较早,我们作息太晚、事务太多都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平日里自己喜欢的人可以煲电话粥,不喜欢的人就拉黑微信。但在家里,对一年只能见上一两面的亲戚朋友,过于直白的表达可能造成长期的误会。

  春节的种种别扭,其实都是Linda和翠花这两个圈子融合时的摩擦。不同的生活环境会改变我们的习惯和理念,当两个不同圈子的人,为喜庆的团聚而突然靠得特别近时,这种差异就容易被暴露出来。而春节的团聚又很短,还没来得及适应调整,就得再度分别,返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节中的种种别扭没时间化解,倒成了一块“心病”。这更像是两只刺猬在取暖,靠太远了没有温度,靠太近了又难免受伤。这种圈子效应,也正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而生。只要有城乡差异,就会有务工人员的迁徙和圈子分化,要是哪一天大家都不必追求北上广深,春运不那么拥挤了,春节的“副作用”也就差不多快消失了,不过,那又得等多久呢?

  但话说回来,虽然我们纠结于春节的“副作用”,但当我们思念故乡抢票回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接受这些愉快之外的小摩擦了。面对尴尬的问题,不必强颜欢笑,实话实说礼貌解释就好;遇到不依不铙的追问,说明情况得过且过也是一种策略。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如何,都没必要事先武装自己、带着敌意回去,破坏了过节气氛,否则,抢票回家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但春节还是要好好过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