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奇闻已成假新闻最大寄生地,别再当“奇闻白痴”

2015年11月13日 11:03:4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曹 林

  (作者曹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中国青年报编委;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昨天批评全网疯转的奇闻《重庆:亲热中妻子急拿手机抢购 致丈夫生殖器断裂》疑似一条假新闻和医疗软文,网友后来又扒出这家医院和这个记者炮制的多篇类似文章,让人触目惊心,用这个记者的名字搜索,继续扒下去,能扒出很多料来。

  我之所以质疑《重庆晨报》这条新闻,源于基本的常识理性――我对媒体报道的各类“奇闻”一向充满警惕,总觉得奇怪之处必有蹊跷,反常的背后必有掩盖。仔细读这种新闻,缺乏必要的新闻要素,缺乏靠谱的信息源,多次提到男科医院的名字,太像营销了。最关键的是,“导致断裂”的过程写得太细,越细越露出了马脚。

  从常识常情来看,如果有一对夫妻真遇到这种事情,会羞于启齿的,不至于绘声绘色描述细节,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的房事。即使患者向医生叙述病情,至多只会笼统描述,而不至把过程描述得那么细:什么为了双十一抢购上好闹钟,闹钟突然响起,丈夫唉哟一声――只有编故事和写段子的人才会这么描述。这完全不是患者叙述口吻,似乎是黄色小说的套路,是宣传医院的套路。

  越是令人反应过度的消息,越不准确;越是生动的描述,越需警惕――说谎者为了掩饰,往往在描述的时候添油加醋和用力过猛,将本来不可能那么“生动”的事情描述得很生动,显得好像比真的还真,这种“过度生动”就是假新闻的马脚。

  2013年我批评过重庆另一家报纸的一条新闻:《女儿嫌母亲是清洁工不认 10年后发千封忏悔邮件》――读题目,觉得是条新闻,仔细看到最后,才露出营销意图:现在,她除了忏悔,还有一个愿望:想让妈妈年轻10岁。煽情催泪的报道称最后这个愿望就由“美仑美奂医院”去完成了,“美仑美奂整形医院”决定提供免费整容,帮母女圆梦。这篇报道之所以引起我的警惕,首先也是过于细节的描写,比如描述这个女孩想跟母亲忏悔时的心态:插上门,她脸颊绯红,心“怦怦”直跳。她把早已充满电的手机捧在手心,那串熟悉的号码她摁了无数次,却又挂掉了。――太生动了,嗯,假的。

  奇闻已经成为当下假新闻的一大寄生地――开头提到的那家医院还以同样套路炮制过这样一篇文章:《90后夫妻亲热时母亲误闯入 儿子紧张折断生殖器》,也是奇闻。我们还看过什么《小偷入室发现太穷 留200元给户主换锁》,什么《一句梦话“我老公回来了”引起离婚案》,最后都被证明是假新闻,将段子改头换面,或者是将各地不同的事情嫁接拼凑,或者直接就是编造。

  奇闻之所以成为假新闻的寄生地,利用的是人性和网络的弱点,人们很容易成为“奇闻白痴”――面对一个奇闻,沉浸在奇闻效应的消费中,没人在意真实性,对于明显的漏洞变得像白痴一样无判断力。人们需要奇闻乐一乐,网站需要奇闻提高点击量,记者需要奇闻挣工分,奇闻形成了一个利益生态链――人们只想消费奇闻,而不顾真假。就像这个《重庆:亲热中妻子急拿手机抢购 致丈夫生殖器断裂》,如此多的疑点和漏洞,从值班老总到各大媒体官微的编辑,难道就没有一个看出问题来吗?可就是不去质疑,而是疯狂转载,借这条三无新闻提升阅读量,把性和奇闻当成吸引眼球的武器。

  无论是奇闻,还是其他什么闻,都应该受到常识理性的拷问――面对一个消息,怎能不问其真假?而且越是奇特,越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奇怪。我的经验就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奇怪的事,之所以反常和荒唐,要么是叙述时隐藏了什么关键要素――比如这条新闻,“河南警方悬赏大不同:新乡3万抓偷葱贼,洛阳曾五百寻副市长”――荒唐之处就是省略了一个关键信息,那个人不仅偷了葱,而且还打死了人,才悬赏3万。还有这条新闻:“成都男子爬树偷窥女邻居被判强奸罪”――其实这人不仅爬树偷窥了,而且还下树推门了,还有其他行为。要么是纯粹谎言,要么是设置反常的议题进行营销炒作――比如这条新闻,正常人会说“拿国产手机还有脸坐飞机”吗?后来果然证明是某品牌手机的营销炒作。

  现如今,奇闻已成假新闻的最大寄生地,网络传播有这么多陷阱,千万别当奇闻白痴。

  【新闻贴士:看到这些就要防范是假新闻】

  与读者朋友们分享几条判断假新闻的经验:

  一 防范“热点搭车陷阱”,借助时事热点进行营销,比如双十一到了,借助双十一进行炒作或设置议题。真现象假事实,让人防不胜防,双十一的剁手党现象是真的,而具体的事实是编的。

  二 防范段子,越像段子的,越是假的。生活不是段子,现实没有那么多巧合和戏剧性。很多假新闻就是从网络段子改编而来,加个某地某人,故弄玄虚的弄个化名,迎合你对段子的消费需求。

  三 警惕你的期待,很多假新闻就是迎合你的期待而编造。什么元旦放假五天,各种免费陷阱等等。

  四 越强调本不应强调的东西越假,不断在新闻中提到医院的名字,医生的名字,某公司的名字,某产品的符号――十有八九是软文。

  五 别被新闻元素迷惑,而要看新闻要素。《亲热中妻子急拿手机抢购 致丈夫生殖器断裂》这条新闻有很多新闻元素(看起来像新闻),比如双十一抢购就是,但缺乏成为新闻的要素:别人不相信的话,可以根据新闻中的信息源去核实,这就是要素,也就是可求证的信息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