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建议设“双十一”为妇女节

2015年11月13日 14:56:4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唐昊

  (作者唐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双十一”后,女朋友拿着刀大喊要剁手,我赶紧安慰她:“亲爱的,钱没了还可以赚,手没了就真的没了,你放心买我掏钱!”她这才满意的把刀从我手上拿开。

  看官们放心,这事情并未真实地发生在本人身上。这只是“双十一”诸多网络段子中的一个而已。

  每年的“双十一”在制造了一轮购物狂欢之余,也催生了许多网络段子。而大部分的段子主题正是调侃疯狂购物的女性,塑造并且传播了诸如“剁手”等新的网络“大词”。

  由男性主宰的商业世界一方面赚着女性的钱,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污名化的伤害。这种现象实在不值得批驳,但却值得探究,因为其中蕴含着许多社会心理的秘密。

  先来看一下真实的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8年至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网购用户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网购人均金额也高于女性。而2014年中国跨境网络购物用户中男女比例为51.4%与48.6%。也就是说,实际上网络购物中女性并未表现出比男性更加强烈的购买欲和购买力,但为什么人们仍然对女性购物狂的形象会更容易接受呢?

  一般来说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来自商业社会传统中女性的刻板形象,而这个传统也并非中国传统。商品经济社会中,男性赚钱但没时间花钱,女性打理家庭有相对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于是女性为家庭购物就成为日常习惯,这是80年代之前典型的美国核心家庭情况。商品经济在进入中国的同时,也将这样的刻板印象和促销理念引入中国,让女性在想像中成了消费主力大军,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再过几个星期,就是美国全年最大的感恩节打折季,俗称“黑色星期五”。冬季的11月底已经很冷了,但大清早各大商场外排队等待进场的人群只会愈发壮大。在购物大军中,不仅女人疯狂,男人也疯狂——队伍前列男性占绝对多数,毛毯帐篷不一而足。而美国的媒体也不会将“女性购物狂”作为一个噱头来占据媒体版面,一方面涉及政治正确性,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在打折季买东西给予的是正面评价,这是一个老牌商业社会对于消费者应有的尊重。

  第二个原因,则是女性购物时更加高调而张扬。她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但享有物欲的满足,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快乐,而让男性妒忌的正是女性在购物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快乐。关于这一点,请男士们回忆一下花钱时你们的痛心程度和老婆的快乐程度是否呈鲜明的反比。

  如今这个世界,除了物欲的满足,好像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激起人们精神上的快乐。经济的下滑、社会生活的管控,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前几年人们热衷的卡拉OK也因审美疲劳而日益衰亡,逛街购物城了女性群体不多的共同消遣方式之一。

  而对于那些饱尝压抑生活却还没有找到生活出口的男性,忽然之间看到肆无忌惮自然快乐的女性(有的时候还是用他的钱),不自觉地感到不爽,于是恶狠狠地给了女性差评。归根到底,那些对女性的污名化段子,多数真的不是女性自己的问题,而实在是男性自己活得太压抑、以至于对快乐都看不顺眼了啊。

  何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形象不应该是这样的:高调、张扬、主动、有选择权、比男性更快乐,等等!理想的女性应该是那种被动的、乖顺的、温柔贤惠,不败家……男作家理直气壮地写到这里,老婆就应该过来揪耳朵了吧:“你说谁败家?!你说谁败家?!”

  不过确实,女性官方节日的真实名称叫做“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好像不劳动就不配做女人一样。这个具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内涵的节日,如果不是官方认定的话,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女性认为是自己的节日呢?我深表怀疑。如今,中国的中产阶级女性群体已经为自己硬生生创造了一个节日——在双十一中,女性也许不是购物最多的群体,但无疑是获得最多快乐的群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顺应国情,将双十一设为新的“双十一欢乐妇女节”呢?

  不过估计对如此顺应人性的建议,应该是没有什么实现的可能了。真正可以做的不过是借此做一些真正的反思:在一个如此多元和开放的时代,众多男性的生活为何如此压抑,以至于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众多女性的生活为何如此贫乏,除了大批商品购入外难以有真正的满足感?在“双十一”期待女性消费,同时又消费着对女性的调侃时,又是怎样的文化和制度在抽离着商业文明的丰富内涵,而将人们的爱情和想象力都降低到物欲的水平?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