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孙郝事件是大学病态师生关系的一个缩影

2015年09月22日 17:42:32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戚若予 

  (作者戚若予,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资深教育新闻记者;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家洲教授

  人大教授孙家洲因其硕士研究生郝相赫在微信多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多次劝导无果,愤而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该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当事学生随即提出“另一种声音”回应,一方面表示接受(断绝关系),同时也强硬表态“将不惜一切……”(省略号引无数种可能)。截至昨夜,该生删除上述“公开声明”,并发出“道歉信”,恳求导师收回成命。

  尽管当下的中国大学盛产新闻、甚至高产负面新闻,但公开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却真的鲜有所闻,也许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被表现为诸如“更换导师”、“调换专业”等等常规操作,“逐出师门”毕竟显得有点儿恩断义绝。它显然硬生生撕破了师生关系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将“即便是师生也水火不相容”的范例宣示于世人。

  若按老套路评价,这很难说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只能说,它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也值得讨论的热点话题。

  尽管这件事不乏槽点、例如微信朋友圈算不算公共平台、在它上面该如何言语自律等等,但我个人以为这个话题的现实背景是:当下大学里不很正常、也不很健康的师生关系。延伸解读为:孙郝事件是当下大学病态师生关系的一个缩影。

  说师生关系在当下大学的不正常,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扩招以来,就一直存在质疑和非议。其表征既体现在具体数据印证的师生比畸形,也更多地体现在教授与本科生的渐行渐远。在现行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教师更多地倾向于科研而不是教学,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尤其是名教授屈指可数。

  至于说到教师、名师与本科生做朋友、聊专业、谈人生,恐怕双方连想都都不敢想。诸如本科生在选课时课表上是XX教授任教,实际上课时却是他的研究生来了这样的事情,恐怕不是个别院校的孤例。扩招势头放缓之后,这种状态有所改变,但远远没有从制度上、从根本上解决。

  本科生如此,像郝相赫这样的研究生呢?他们考研是直接选导师的呢!早些年有个形象的比喻,叫“一把茶壶32个杯”,说的就是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配比。请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量,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办学理念、招生政绩、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等等。当然,不可避免地,还有师生关系。

  借助一些现象和事件,这种关系在媒体的报道中、甚或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讨论、提案中,被表述为“研究生帮导师打工”、“博士生写论文导师署名”、“博导被研究生叫作老板”等等,有的学生对导师要么唯唯诺诺、卑躬听命,要么以酒色钱财维系感情,彼此“你懂的”;更有发生在师生间的权力寻租、宽衣解带、骚扰和反骚扰、攀附和背叛等等畸态。

  因此,说大学里师生关系不健康,恐怕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恶毒攻击。

  制度形成的不正常和世俗裹挟的不健康给师生关系造成的危害是一股潜流。或者说,它已经形成了某种潜规则。尽管也有正气凛然的教师、也有不甘随波逐流的学生,但在行政制度和人情文化的包围中、在潜规则的推动下,能独善其身已属不易。多半,他们也被边缘化了。

  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量产生。于师生关系,大都维系着一种肤浅的或是虚假的、伪装的一团和气和表面温情,其实,甭说“恩”、“义”,恐怕连冷漠隔阂和彼此轻贱都没有消除。平淡无奇的背后,其实弥漫着无限的不信任和紧张感。

  回到孙教授和郝同学的事件,起因是郝对相关院校的专业水平和教授能力的评价,这原本没有问题、也是他的正当权利,但这个毛孩子用了可能在他是很随意很常用的一些语汇,客观上已经涉嫌人格侮辱和名誉损害,超出了正常的学术讨论范畴。

  这是他的“狂悖”所致、当然也是对师尊的不恭和伤害,于情于理于法,这都说不过去。而这种对老师的心理轻慢和随意诋毁(无论是不是自己的授业导师),是不是与上文所说的不正常的、不健康的、病态的师生关系有直接关系?

  至于孙教授的冲冠一怒和拍案而起,有人谓之“割席”,未必准确。割席是指朋友间断义分席而坐,但现行框架里,孙和郝是“朋友关系”么?显然不是。恰恰因为郝是孙的学生,而这个弟子口无遮拦地妄议学校和同行,一方面不符合师长治学做人的准则,同时肯定也给师长带来极大的麻烦。于是决绝地断了关系,谁想要一个麻烦制造者追随身边、并且终身都以师生相交呢?因此,断然切割,是对这种不正常、不健康师生关系的最佳终结方式。

  说得狠一点:这种名义上的关系原本就并不值得珍惜。

  只是有一点我稍有不解:孙教授似乎不能因为郝骂了人而终结师生关系,而是因为郝的行为触犯了学校哪些规章纪律、再依据相关的规章纪律与之解除关系。

  我个人感觉,这件事如果在孙教授这边没有回旋余地,郝相赫将为他的狂悖言论付出沉重的代价。恐怕在那方土地上,他很难混下去了。他会不会因这个惨痛教训猛醒、从此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修养、人格和品行,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被大多数人遗忘,而那个不正常的、不健康的、病态的大学师生关系,仍将继续。直到,下一个相关话题出现,我们再拿出来批判一遍。

  这种现象级痼疾的顽固存在,与可悲的郝相赫相比,不是更可悲吗?!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