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性工程,系统谋划、全力攻坚,累计改善住房条件10844户。张兴社区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项目,卢滩社区等7个项目同步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淮安区农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擘画“象征意义”美好蓝图
淮安区将农房改善和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紧密结合,按照“四化同步”理念统筹推进,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策应淮安市三级先导工程,对施河镇村庄布局进行全面优化,集中连片推进住房条件改善,探索农房改善集成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路径。注重精心编排项目。围绕233国道“脊梁骨”、348省道“金丝带”两条主轴,编排了40个项目,形成“两带三圈”格局。项目选址切实做到“一强两进三靠”,注重特色村庄原址提升。加强整体统筹推进。强化农房项目外部“水电路气绿田网”集成和提升,同步推进50公里路域环境整治、10条生态河道治理、15个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3个集镇段改造。通过8个省市示范项目和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推动车桥、钦工、施河等重点镇、特色镇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城乡融合进程。
坚守初心,保障民生,践行“共同富裕”为民宗旨
为尊重民意汇聚民智,淮安区先后多轮对全区22.34万农户、62654户平瓦房户、1980年前老旧农房进行全面走访调查,宣传惠民政策,收集群众需求和建议,坚决做到“先申请、后实施,先建设、后拆除”。分层分类精准定策。坚持危房优先、困难群众优先、刚需户优先等原则,畅通多元改善途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户进城入镇居住,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积极引导农户到新型社区居住,通过控制房屋建设成本、设计实用户型、价格优惠、购房补贴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负担。引导留村群众,按照村庄规划和农房建设图集,建设一批经济环保、安全美观的现代化宜居农房。全面推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同步办理、限时办结等工作机制。同步推进国有土地、集体土地项目,给群众更多改善选择,满足部分群众房产变资产的需求。
精心设计,精致建设,打造“住有宜居”精品工程
淮安区精选知名院所高起点规划设计,严格执行联合审查程序。邀请多位省级专家,对方案逐个过堂,并深入现场,精心研究项目风貌塑造和功能配套。聘请本地建筑专家成立业务指导组,常态化地指导项目现场细部处理和品质提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因地制宜进行创意设计,通过民歌大舞台、田园诗画苑、乡村振兴成果展示馆等载体,让传统乡土风情散发新时代气息。广泛收集搬迁村落的老物件,用于社区建设,留住乡愁记忆。组建工作专班,现场调度。严格落实“日汇报、周督查、月通报”推进机制。定期对现场管理、质量安全等进行全面检查。压紧压实五方主体责任,形成专业监理为主,多方参与的“1+N”监督机制。建立“云监工”系统,实时查看项目建设情况,与驻点督导紧密结合,实现全程跟踪督查,倒逼施工方加强质量和安全管控。
产业支撑,同步治理,托起“乐业安居”现代梦想
该区按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七通九有十到位”标准,兼顾群众菜园打理、农机具存放、车辆停放等生活生产细节,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三庄佳苑、东支社区等均建设了有30个以上标准间的养老中心,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坚持党建引领,建设近3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用房,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成部门阵地和功能载体,打造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初步探索出“集体领办、干群参与、有偿服务、共同管理”的社区治理模式。“苏嘴小西瓜”“车桥芡实”等33个项目顺利落地达效,社区周边都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有力推动车桥羽绒产业园、苏嘴省级农业产业园、上河作业港等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挖掘省市示范项目的独特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大力推广三庄村“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张兴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以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治理模式以及特色的项目产业助推强村富民,实现乡村面貌的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