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两汉文化、彭祖文化、红色文化等激荡交融;科教资源丰富,拥有12所高校、近20万名大学生,基础教育人口全省第一……
今年初,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建设教育文化中心,以教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当前,徐州相关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抓住机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拓创新、敢为善为,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此有力支撑徐州高质量发展,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澎湃动能。
在徐州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内,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进行一组激光实验。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研发了波长两微米全光纤激光系统以及关键核心器件技术。两微米光纤激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国防、医疗、前沿科学研究,以及高精度工业加工。
国外相关设备及关键器件对中国出口限制,该项发明一举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难题,点亮了中国高精度制造的一片天地,也为徐州优化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2020年7月18日,由江苏师范大学与徐州高新区共建的“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揭牌。
“研究院一端连接前瞻技术,一端连接应用市场,打通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平台。我们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激光上、中、下游企业进行广泛合作交流,服务企业。”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沈德元表示。
在重大科技平台一揽子建设任务中,徐州推动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建设,如依托徐州医科大学麻醉镇痛与中枢神经类药物检测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徐州高新区、徐州经开区建设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和细胞治疗药物创新中心等,这些创建的背后都与相关高校息息相关。
近年来,徐州积极搭建平台鼓励高校融入地方发展,建立完善校地合作互动机制,让高校持续创新更有动力,对接产业更有底气,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江苏师范大学交叉应用研究院副院长陈凡栋介绍,该校鼓励校内外相关机构、单位、个人等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转化净收益90%归成果完成人所有,该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字号平台优势显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师大力量。
作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以下简称云龙湖实验室),前期规划、组织架构现已顺利完成,所有基建项目基本完成,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2021年10月22日,云龙湖实验室成立。这是徐州与中国矿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云龙湖实验室不管是从空间、交通位置,还是区域性来讲,都属于国际一流实验室阵列。”云龙湖实验室研究员兼战略规划部部长、中国矿大博士生导师王勃介绍,该实验室项目“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资规模将达到60亿元,他们将尽快缩短建设时间,加快实验室项目的推进。
目前,云龙湖实验室与徐州地铁已经明确启动重点攻关项目及重点培育项目,总计12项课题。
近年来,徐州高职院校也积极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各要素紧密对接,形成了深度融合产业元素的专业群生态系统;对接相关全产业链,形成了共生共长、协同进化、有机循环的一体化育人生态系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产业岗位、技术、人才、产品创新等需求直接融入人才培养,使专业群成为相对独立、具有一定自主权的基层组织,更有效地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形成资源集聚优势,在支撑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生物制药基础上进行拓展,打造了生物工程板块,建起生物技术大专业群,将专业设置与徐州产业相契合,形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专业体系,实现了学校专业链与徐州产业链的对接。
目前,市内高校以各种方式助力产业转型发展正如火如荼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政行校企合作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打通了成果转化通道,加快了区域教育高地的崛起,同时助推了徐州产业经济的发展。
2023年,在建设“教育文化中心”的大蓝图中,在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大课题下,徐州诚意满满,通盘谋划,整装进发。
在4月份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建设区域教育中心被列入年度教育工作重点任务。当前,徐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和徐州相关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研究制定区域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据介绍,为全面强化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徐州“釜底添薪”,全力支持高等教育提档升级,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
徐州联合高校积极争取支持政策,支持中国矿大省部共建,支持江苏师范大学申报博士点、徐州工程学院申报硕士点,支持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创建职教本科。推动沛县中专、睢宁中专创成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获批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设区市”。
启动“省部共建产教城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聚焦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需求,整合院校资源,联合重点工业企业,在产业急需的教育链、人才链供给方面创新经验。
“要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实行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市教育局职教处负责人介绍,徐州将推动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扩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破解用工难题。
大力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宣传展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同时,徐州要优化继续教育结构布局,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高质量举办全国新教育实验第二十三届研讨会、全国家庭教育汉源论坛、第十八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会议、“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提高徐州教育区域影响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才;培养人才,唯有教育。”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启红表示,徐州高校多,综合实力强,水平也高,职业教育的生源非常富集。2023年,徐州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内涵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徐州将进一步提升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徐州地方发展;全力打造“部省共建产教城协同创新示范区”,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水平走在区域最前列;毕业生留在徐州和淮海经济区创业创新的人数不断增长,成为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积淀、最深沉的力量、最深远的优势。徐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盘活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更为强劲的文化力量。
保护历史遗存,激活文脉传承,赋能当下生活。近年来,徐州及县(市)博物馆先后提升改造原有场馆,丰富展陈语言,提升数字智能化服务,使得博物馆越来越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