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从“漕运重埠”到“交通枢纽”,“通江达海”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新优势

2023年05月21日 11:27:10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交通兴则百业兴,交通畅则百业旺。交通建设是江苏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意义重大。

  建高铁、修地铁、强公路、畅水运、扩机场……近年来,徐州积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辐射全球的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新优势。

  今年“五一”假期,外地游客和广大市民出行需求旺盛,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乘坐地铁公交、打卡徐州美景、品尝徐州美食。人流带来客流,餐饮、商场等行业“烟火气”十足。

  “从未想过,深夜的地铁站依旧人潮如织。”从宿州来徐旅游的刘女士兴奋地说,“徐州的交通设施真是太发达了,坐地铁逛徐州真是快捷又方便。”

  刷新,再刷新!统计数据显示,徐州地铁“五一”假期客流量创历史新高,4月28日至5月3日安全运送乘客227万人次。4月29日、30日、5月1日客流量连续三日屡破新高,分别为38.59万、42.73万、46.63万人次。

  来徐游客大幅增加,映射出旺盛的出行需求,也彰显了徐州交通的非凡实力。

  以地铁为例,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单线运行到“三线换乘”,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徐州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出行体验,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徐州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工程于2013年2月22日获得批复,2014年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开始建设,2021年实现组网运营,历时8年半,2019至2021年期间每年实现一条线路通车运营,成为非一线城市中建设到三线组网最高效的城市。

  三条线开通后,1、2、3号线运营里程达64公里,设站54座,连通徐州商业、人居、公园、公共设施、交通等各个重要城市节点,为城市的交通动脉注入新鲜血液,拉近城市的距离,串联起徐州市民的出行地图。

  令人高兴的是,新的地铁线路正在加快建设。5月6日,全线首台盾构机“昆彭1号”在徐州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02工区泰山路站始发,标志着4号线一期工程正式进入区间隧道工程建设的全新阶段。

  4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6.2公里,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徐州市城建重点工程,线路建成后,将为助推徐州市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作出新贡献。

  百业兴旺,交通先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是徐州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个缩影。

  铺开今天的徐州交通运输图,一张纵横交错、气势恢弘的立体交通网,标注着徐州交通发展的一次次强劲脉动——徐州是首批42个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境内“公、铁、水、空、管”多种运输方式齐全。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等级最高的铁路枢纽,拥有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是全国首批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全国第一批公路主枢纽城市。

  铁路方面,干线铁路运营里程7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390公里,均居全省第一,高铁实现了6个方向通达。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总里程464公里,与淮海经济区各市实现2小时通达。建成徐州至宿州、淮北、萧县等跨省快速通道,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604公里,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城市快速路102公里,三环高架实现闭环。干支相连的航道网基本形成,高等级航道里程达268公里。

  港口和航空方面,包括徐州港在内的港口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通过能力达7400余万吨。观音机场客货运保障能力达460万人次、5万吨,规模为淮海经济区第一。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综合客运枢纽数量居全省前列。

  依托交通枢纽的“硬件”优势,徐州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全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市。水运集装箱开通至上海、连云港、武汉等方向班轮航线,吞吐量达20.2万标箱;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先后开通至韩国仁川、越南河内、泰国曼谷等全货机航线;全面建成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实现建制村“村村通邮”;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省公交优先示范市,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市;地铁公交“两网衔接”不断加强,开通城际毗邻公交线路12条。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徐州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路网”云控平台等信息系统,全面推广非现场执法、信用联动惩戒等执法新模式,港口船舶污染防治走在全省前列,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不断向好。

  初夏时节,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从徐州港传来。4月份,徐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230标箱,单月同比增长69%,再次刷新了集装箱单月吞吐量最高纪录。1至4月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9559标箱,同比增长39.68%。除煤炭外其余大宗货物均保持快速增长。

  此前,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初步设计获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批复。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计划建设12个2000吨级泊位,包括2个散货泊位、4个多用途泊位和6个集装箱泊位,泊位总长度1094.6米。项目设计年通过能力947万吨,其中集装箱54万TEU(标准箱),预计建设时间2年。

  该项目是徐州港第一个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工程,对于优化港口结构、完善港口功能、充分发挥顺堤河作业区铁水联运资源优势、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州历史上就是交通要道、水运重埠。上世纪初,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在徐州交会,奠定了徐州近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多年来,徐州交通和产业发展互为依托,良好的“公铁水”联运通道,每年调入调出的大宗物资都在亿吨以上,有力支撑了徐州传统支柱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徐州积极打造国际物流及淮海经济区商贸枢纽功能,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投入使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徐州正阔步走向枢纽经济新时代。

  “枢纽功能的发挥,是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枢纽经济的核心要义。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发展枢纽经济,应该成为徐州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选和首选之路。”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发挥交通枢纽支撑引领功能,徐州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全力建设长三角北翼枢纽经济创新示范区,积极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标杆示范。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首先要做好枢纽经济功能区规划。徐州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多式联运型枢纽设施,规划布局枢纽经济功能区,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依托铁路港、内河港、航空港打造高效一体的多式联运组织平台,合理布局产业和物流设施,形成前港后园、产业配套、布局紧凑的枢纽经济功能载体。

  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依托国际陆港,打造以现代物流产业为引领,以临港装备制造、大宗商品精深加工两大临港制造业集群为支撑,贸易展示、金融信息、供应链集成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的多链融合临港产业生态圈,培育发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改变内河港口经营业务单一局面,积极发展内河航运、船舶与装备制造、大宗商品交易及临港贸易、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等临港产业。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徐州加快培育和引进具有跨运输方式组货能力,真正国际化视野、网络化经营、全链路打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央企及大型物流民企在徐州设立总部基地、区域营运中心,拓展专业化、国际化、高附加值的多式联运服务。积极引进全球航线公司,鼓励其将全球航线通过公共支线引入徐州,并在徐州开展外贸揽货、订舱等业务。鼓励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多式联运经营主体、以联运线路为载体组建企业联盟。鼓励本地企业树立现代供应链理念,由传统物流业务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发展。

  枢纽经济正推动徐州由内陆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由实体枢纽向组织枢纽转变,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徐州正大力发展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铁联运,推动集装箱班轮化等货运新模式发展,全力构建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形成物流成本“洼地”和产业“高地”,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引领的交通运输方式,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智能智慧转变,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国家高铁物流中心、区域性航运中心、淮海经济区快递枢纽中心、航空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