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水晶天”更多了,这不仅仅是市民的直观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作支撑。记者从12月8日召开的常州市生态环境工作新闻通气会了解到, 1—10月,我市大气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截至11月30日,我市PM2.5、二氧化氮、臭氧浓度分别下降7.1%、27.8%、1.1%,改善幅度均位居全省前列,累计PM2.5平均浓度为有监测以来最好数据。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做好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紧紧围绕“盯大户、查高值、强执法、抓联动、促整改”的总方针,通过污染物的持续减排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扎实改善。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这个“牛鼻子”问题,按照已排定的时间表推进重点工程落地。完成戚墅堰电厂1、2号机组深度脱硝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
通过优化交通结构,我市深挖移动源减排潜力,今年已淘汰4528辆国三以下排放柴油货车,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推广新能源车13000多辆,超额完成年度推广任务。
通过提升扬尘管理水平,今年全市降尘考核指标大幅下降。我市不仅切实开展好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还持续开展降尘考核,每月对全市66个镇/街道园区实施降尘考核排名,严格督促相关地区落实扬尘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通过协同减排,切实降低了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今年我市初步完成44个集群、1028家企业的整治提升,完成182家重点企业的清洁原料源头替代、9家钢结构和375家包装印刷企业清洁原料替代,积极推进190家VOCs重点监管企业全部安装VOCs自动监测设备并联网。
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我市进一步做好污染过程预测分析。在全市国省控站点周边3公里范围内,利用布设的217台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站组成的重点区域热点网格监测系统,对污染过程实时监控,对高值区域精准锁定,累计溯源发现各类污染问题1000余起,有效服务了全市污染过程溯源分析。专班排查、激光雷达扫描等技术手段,以及走航监测和无人机飞航等新设备的加持,让大气污染防治更精准。
为了让常州的“水晶天”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抗疫情、战雨雪、斗酷暑,先后开展了太湖安全度夏、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三打”等专项执法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4万人次,检查1.7万厂次,发现各类环境问题6960个,问题发现率41%;下达处罚决定书1278件,办理了一大批大案要案,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进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提供坚强执法保障。(朱雅萍)
(来源:常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