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沿江湿地边,又来“贵客”啦!

2022年11月09日 16:12:53 | 来源:苏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秋高气爽,正是江南好风光。每年这个时候,苏州迎来一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常阴沙,芦苇丛中有一只蝗莺钻了出来。这是继黄腹山鹪莺之后,今年苏州发现的第二个鸟类新记录。

  摄影:邓郁

  小蝗莺体长13-15厘米,体羽具褐色纵纹,贯眼纹皮黄色,两翼和尾红褐色而尾端白色、尾部次端偏黑色。上体褐色并具灰色和黑色纵纹,下体偏白色,胸部和两胁皮黄色。栖息于芦苇地、沼泽、稻田、近水的草丛。性隐蔽,常穿行于灌丛低处。

  小蝗莺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北,迁徙经过华东、华中等地,在苏州属于过境的候鸟。

  矛斑蝗莺的胁部有黑色纵纹 摄于:同里湿地公园

  那么,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为何会选择常阴沙呢?

  张家港沿江湿地地处全球九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西起张家港湾,东至铁黄沙,沿江湿地拥有大片的滩涂、农田、草地、池塘等栖息地。

  苏州湿地建设,保护管理的成效好。因此,才能吸引到越来越多鸟类来苏做客呀!

  ▏依水而兴,打造江南特色鸟类天堂▕

  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的历史就是一部“依水而兴”的文明史。东方水城的美名,赋予苏州独特资源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

  蓝天碧水,湖光山色,飞鸟流连,鸟类天堂亦是人间天堂。

  太湖湖滨湿地公园湿地率高达94.83%。公园内芦苇密布,水质优良,5.5公里芦苇组成的湿地岸线,成为减缓蓝藻密度的天然“屏障”,又紧临渔洋山等山体,多样化的栖息地吸引了多种鸟类。公园发现野生鸟类19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已连续多年在此栖息,且数量逐年增加。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达63.62%,是以永久性水稻田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发现的野生鸟类种数已达210种,是苏州市单位面积鸟种数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同里湿地公园相邻千顷碧波的澄湖和白蚬湖,公园占地972.18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30.33公顷,湿地率达85.41%,公园内湿地与森林交错而生,生境类型丰富,园内发现野生鸟类数量已达228种,是苏州市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公园。

  鸟类的自然栖息地增多,有效地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湿地的功能也不断恢复。苏州湿地资源丰富,有太湖、阳澄湖等400多个湖泊,长江、京杭运河等2万多条河流,苏州“园林之城”正迈向“湿地之城”。

  目前,全市有重要湿地103个,总面积249770.29公顷,占自然湿地面积的93.4%,数量和监管比例全国地级市第一。

  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70.4%;2021年,苏州自然湿地保护率位居全省首位。

  ▏做优湿地保护管理“苏州模式”▕

  作为享誉全国的江南水乡,苏州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事业,苏州的湿地保护管理一直领先全省,乃至全国。

  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认定重要湿地103个,其中省级15个、市级88个,占自然湿地面积93.4%。

  在全国率先实现湿地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红线对接,完成红线落地上图,形成多部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率先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湿地监管体系,每年对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面积变化动态监测。

  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对171个湿地村、32个水源地村进行生态补偿,每年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

  率先建立太湖湿地国家定位观测站,布局100个鸟类监测区和20个水质监测区,长期开展系统化监测研究。

  全国率先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用鸟类生物多样性等生物考评因子客观反映湿地健康状况。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苏州深入推进湿地保护“苏州模式”,建成湿地公园21个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70.4%,2018年常熟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21年苏州市湿地站荣获“第二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2021年苏州湿地修复案例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给苏州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引。

  苏州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动更有效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让市民百姓更多地享受生态福利。保护优先,推进全市湿地保护规划修编,重点打造长江沿线、太湖周边、水乡湖荡等重点片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长江、太湖、阳澄湖等重点区域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编制重要湿地管理计划和预警应急预案,建设湿地智慧感知系统。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充分运用“苏州智造”的技术优势和创新平台,引进先进湿地保护理念和湿地修复技术。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探索开展人工湿地实践,提升水环境质量。

  加强栖息地修复,利用复层围堰、生态浮岛、多塘复合等技术,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打造更多湿地生态亮点,建设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场所;

  开展多角度、多渠道、深层次的宣传,提升市民群众湿地保护意识;

  推动公众体验,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及服务体系,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2500多年来,苏州城市与湿地的羁绊跨越历史长河与水的交融和共生,已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滋养着城市的文明与发展。

  当前,苏州深入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城市水绿交融,湿地候鸟天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就在苏州徐徐展开!

  (来源:苏州发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